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蓝皮书披露新民生三大问题:买房贵 上学贵 看病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4:05 燕赵都市报

  本报驻京记者 程福俊

  ■新闻提示

  昨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就2005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基本状况、2006年的分析与预测举行报告会。会上发布中国经济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
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以及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经济信息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在发布会上表示,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新民生三大问题

  李培林就2005年至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进行了报告。他说,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李培林指出,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全国的居住价格仍然上涨5.6%,远远高于平均的通货膨胀率。此外,家庭教育和医疗支出过快,完全打乱了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其中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长几倍于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长。由于远期支出的不一定,大家普遍采取通过储蓄来规避社会风险的做法。在农村当中,疾病和教育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贫困的诱因。

  ■抑制房价仍是未来目标

  中国经济蓝皮书认为:未来房地产的政策走向应该是鼓励老百姓买房,发展市场化购房的政策方向不会变;未来政策的目标仍将是稳定房价、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据了解,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以后,对于部分地区特别是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5年5月份以来,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七部委文件,商品住房价格逐渐趋于平稳。七部委政策也切实有效地抑制了炒房行为,炒房者已开始退出市场,市场主体减少了盲目而趋于理性。5—6月以来,房价没有继续上涨,同时也没有下跌,基本稳定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时的价格水平。

  ■恶性循环导致“看病难”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成为2005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自然导致农村医疗机构服务量的下降,而服务量的下降又导致能力的下降,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中国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面临挑战,要求政府至少应该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为全国人民提供适当的医疗保障,建立健全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与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医疗服务体系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行。医疗服务机构的改革走向自主化,自主化改革引发供方诱导需求使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

  ■六成国民无医疗保险

  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1/3强的国民,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医疗。

  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已经达13341万人。全国已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2.6%。全国共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平均每人次42.34元。

  ■明年最想“换工作”

  社会蓝皮书显示,2005年我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一般”。调查显示,我国73.7%的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持乐观预期态度,认为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或“变得比较好”,仅有3.5%的居民对未来生活持悲观预期。

  调查发现:“养老忧虑”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仅次于“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个人职业满意度”,位居影响力的第四位。

  对城乡居民2006年生活计划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在未来一年内都打算在工作中求变求发展。46.1%城镇居民计划在明年更换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有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中有26.8%的人计划2006年自己或家人外出打工。

  ■不幸福感主因是贫穷

  社会蓝皮书在对生活幸福感的调查中,有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感觉生活不幸福者比例为10.9%,较上年也略有上升。

  调查显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在谈及不幸福的原因时,分别有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提到了贫穷。“因学致贫”和“因病致贫”现象普遍存在,城镇居民将贫穷归于“缺关系和门路”、“不善钻营”的现象不容忽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