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换心——“峨眉赤子”兰小平(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4:11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关键是看你把实事办到他们的心坎上没有” 村民说:兰书记定了,我们干;兰书记说的,我们信。 这份信任建立在兰小平点点滴滴的付出上———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帮他们所需。
村民朱云福因偷盗被劳教,回村后经济困难、不懂技术,快30岁了还没对象。兰小平主动登门。“我也想干点正事,可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咋个整啊?”朱云福一肚子“苦水”。“我帮你”,兰小平马上与种植大户张开吉联系,介绍朱云福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如今,朱云福年产金针菇6万多袋,修起15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娶了妻子,还有了儿子。 “我们家当时很困难,是兰书记手把手教我种植大棚蔬菜和稻田菇的技术,帮我解决了资金。现在,我每年搞种植就可以净赚2万多元。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听说记者来采访,村民张久福找上门来赞扬兰小平。 在兰小平眼里,“农民是讲道理的,关键是看把实事办到他们的心坎上没有”。说起农村工作,平时寡言少语的兰小平满是自信。 科技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一项项服务如缕缕春风,吹散了干群之间的疙瘩。民心亮了,民心顺了。净安村连续6年无刑事案件发生,计划生育率达100%,“双文明户”达80%,曾经鸡犬不宁的净安村成了安宁祥和的文明村。 “谁能带领他们致富,谁就会受欢迎” 净安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种植食用菌。然而,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始终困扰着农户,大家吃了不少亏。 如何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调查、论证、多方请教,兰小平大胆提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动员村里28户食用菌种植大户、优秀党员联合成立峨眉山食用菌技术协会。 支部为核心,食用菌协会为纽带,“双培双带”活动为支撑,效果凸显:全村种蘑菇1500多亩、金针菇600多万袋,成都蔬菜市场批发的金针菇60%出自净安村;蘑菇品种从最初的一个发展到有平菇、香菇、黑耳菇等13个;涌现专业大户100多户,90%的农户靠种植食用菌致富,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600多元。净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我自己种植金针菇15万袋,年纯利润15万多元。同时,我按照兰书记的要求帮带黄登平等3户村民、联系指导12户村民种植食用菌,使他们人均年收入达4500元以上。支部加协会,农民真正得实惠。”党员范洪玲与记者摆“龙门阵”时,很有点自豪。 “过去我一直不敢种食用菌,怕销不出去蚀本。现在好了,销售有协会帮忙,只管稳起赚钱。”村民张久云心里很踏实。 “从兰小平为群众做的每一件好事、实事上,我看到了党的形象,感觉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所以我一直积极要求入党,去年被吸收为预备党员,我高兴得不得了。” 种植大户陈红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近5年来,净安村党支部培养了25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了15名党员。 “帮群众办点实事,比什么都好” 兰小平的“抠门”在净安村是出了名的。村干部范永祥说,他每次出差住的是最便宜的旅店,实在需要与客户商谈就自己贴钱招待。他总是随身带个小账本,花的钱记得清清楚楚。 然而,他也有大方的时候。每年1700元的工资,他一分钱没交到家里不说,还经常从家里拿钱帮助失学儿童、五保户、特困户。自己一年到头两套几十块钱的茄克穿了洗、洗了穿,一双鞋穿得底都快掉了也舍不得丢。 谁家经济困难,哪个村民家里有矛盾,在兰小平的“民情本”上记得清清楚楚。一组的钟山搞立体种植,缺资金,他担保贷款5万元;七组的张玉枝患夜盲症,每年收割庄稼时他请人帮她收割…… 今年7月29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净安村。凌晨4时,得知六组村民杨登华、范国恩的房子被洪水淹了,兰小平立即起床,一手捂着痛了半夜的胃,一手拧着手电筒艰难前行。天擦亮时,他赶到杨登华、范国恩家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之后,他又到五组、七组查看灾情,直到下午6点多钟才回家。 “村民是纯朴的,你有情,他们就有义。”兰小平家吃的蔬菜,大多是村民送的,可至今他和家人还不知这些蔬菜到底是哪些村民悄悄送的。 什么是鱼水情深?什么是干群同心?从兰小平身上,你能找到答案。■本报记者罗仁容余向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