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索文化发展孕育转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9:24 新华网

  2005年,开始于2002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入到总结阶段,试点工作将随后推向全国;一系列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密集出台;多所“孔子学院”在海外建立,“中法文化年”、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带着中国文化走向海外。

  与此同时,2005年,许多地方政府提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倡议、规划
和政策措施。而民间诸多与文化有关的争论,也使2005年的文化界呈现出日益多元的景观。

  “2005年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新现象,可以说,这是我们几年来各种探索积淀的成果。”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这样说。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明晰

  如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所言,2005年,对于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而言,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不容忽视:“对外,我国即将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对内,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

  而与这两个大背景最直接相关的,是2005年文化领域出台的各项政策。

  2005年8月3日到8月8日,五天时间里,新华社先后授权播发了三份有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指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我国加入WTO之后,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的呼声一直不断出现,张晓明认为,此次《决定》中的这一规定可谓对这些呼声的一个回应,“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我们首先要对内资开放”。

  同时,《决定》也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明确提出了“鼓励与支持”、“允许、可以”和“禁止”三个层次。而《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明确了“允许”和“禁止”两个事项。《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则从总体上对如何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提出了要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陈少峰认为,过去我国在文化领域有不同的政策口径,许多人搞不清楚,2005年出台的许多政策法规“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对未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界定”,“更多的是继往开来的意思。”

  除此之外,同样出台于2005年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以及《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则以一系列扶持、规范、引导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新政”引起了广泛关注。

  张晓明则认为,这些法规的出台“将为我们自己的产业发展准备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以及一个发展时间。在一定时间内让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生长环境,使我国文化产业获取最大利益。”

  以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浙江省最近启动了“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和“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陈少峰说,这样的举措在今年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不少见,“许多地方政府在提及区域发展目标时,都提到了文化。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提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列为我国“十一五”发展期间的重要目标。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文物保护。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办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而许多地方政府在制订当地的发展计划时,也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规划。陈少峰所在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在2005年就为许多地方政府制订文化发展规划作了咨询和建议。这些规划中,往往既包括了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划,也包括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

  陈少峰认为,地方政府的这些举措“体现了他们将文化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到了一起,从原来唱高调的文化理念转化为一种比较务实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上来”,而这也是“2005年文化领域发展最主要的一件事”。

  “许多地方政府都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精神文化追求的关系。”陈少峰说。

  打造中国软实力

  文化的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人们在欣赏电影、戏剧、歌舞、动漫、音乐或参与电脑游戏的同时,也会受到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衰败,也代表着一种“软实力”,征服人心的号召力、吸引力、亲和力,或者说影响力。

  国内各项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正在为打造中国软实力奠定基础。这是2005年文化领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现象。

  张晓明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必须通过市场来建设我们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动员文化机构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改变西方强势通俗文化产品占领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国产文化产品长期供给不足的现状。如今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正表明我们在依靠市场的作用建设软实力,正在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体制环境。

  2005年,政府不光从政策上进行了清晰界定,也对一些产业的发展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措施。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政府对于动漫产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政府通过举办“中法文化年”、华盛顿“中华文化节”以及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等活动,努力推广中国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海外。在华盛顿“中华文化节”期间,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作了题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的演讲。张晓明认为,这体现了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广形成了整体性的发展态势。

  陈少峰则认为,这些活动有助于解决国际文化交流中我国文化的对等地位问题,同时,这也表明政府对于文化在淡化国际冲突、加强国际了解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政府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备受关注。7月,在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近两个小时的脱稿发言在其后的几天里被许多专家频频引用:“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有创造力”;“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而同样在2005年,开始于2004年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又因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再次引发了国学讨论的高潮。

  有专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社会各界重新认识,这不光关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同样会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中国软实力提供宝贵的资源。(文/本刊记者 戴 廉)

  来源:瞭望周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