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项经济指标突破千亿元 2005经济实现高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10:12 龙虎网

  【龙虎网讯】今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2400亿元,增长15%左右;有3项衡量经济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都将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接近岁末,汇总到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一连串数字,令人为之欣喜、振奋。

  数字,折射出南京经济总量的壮大和结构的优化,折射出南京人生活的变化,更折射出南京这一年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成果。

  加快发展——高平台上再跨越,主要经济指标跨上新台阶

  [关键数字]3个1000亿——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将超过4万元(5000美元);财政收入按新统计口径计算突破500亿元。

  [数字解析]2003年和2004年,我市经济增速都超过了15%,而今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怎样在高平台上寻求新的突破?怎样在与兄弟城市的竞争中实现率先发展?高起点和新形势,使今年的发展更具挑战性。

  带着直面差距的勇气和加快发展的激情,在迎接十运会的关键时刻,市委书记罗志军、市长蒋宏坤等率团赴青岛、济南考察学习,针对差距,罗志军明确要求,全市今年一定要在“精神状态、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工作作风”四个方面实现“新的变化”;年中,蒋宏坤把加快开发区提档升级的现场会开到了无锡,他提出,要学习无锡人开拓创新的精神,用高标准“压出”潜力,提高开发区招商和载体建设水平……

  实干的举措一个个出台、实施。化解资源紧缺矛盾,一批大项目得以落户和建设;创新发展思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一片新天地;在开局不理想的逆境中,人们咬紧牙关推进招商引资……扎实的举措,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至关重要。市发改委主任李琦回首这一年时这样概括:“今年南京经济保持了健康、平稳、协调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高平台上的快速增长。”

  科学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增强

  [关键数字]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两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差距比上年缩小了7.5个百分点。

  [数字解析]南京经济的发展,开始较好地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这是全市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成果。对先进制造业的大投入,使工业领域优势产业的规模继续提升,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实现产值比重比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第一方略”的推动力进一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可达32%,比上一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2%。

  市委、市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6月份,《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出台,确定了三大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型服务业、提升消费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打造新兴服务业的特色和品牌;全市排出十大重点项目跟踪推进。新兴的软件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两园多基地”布局的确定和一批重点企业的发展,使这一产业的销售今年有望增长50%以上。

  “双轮驱动”的效果,是南京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加合理、科学。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的同时。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投资、消费之间增速差距较往年缩小,表明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的力量在增强。

  和谐发展——百姓收入增幅1997年以来最高,城市配套和环境进一步改善

  [关键数字]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9%和13%左右;均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稳定在80%以上。

  [数字解析]经济发展,对百姓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收入的提高。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创业、就业再就业等工作的稳步推进。

  在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氛围中,今年南京新开了两万多户私营企业,有3万多南京人干起了个体工商户;全市新增16万个就业岗位,在消化新生劳动力的同时,让7万多人次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

  腰包日渐“饱满”的人们,更感受着周围环境的改善和变迁。

  城市的天空更蓝了,家门口的绿地多了。生态市建设加快了步伐,环保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到2007年底前,南京主城区的污染企业将基本完成搬迁。

  城市的交通更通畅了。地铁一号线通车运营,火车站新客运站建成投用,九华山隧道、长江三桥、奥体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成建设,外秦淮河整治一期工程完工……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面貌的改观,更让工作、生活于其间的百姓,感受到了更多的便利和愉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