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岁老人说百年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11:18 解放日报

  100岁的刘纬纶见记者进门,忙放下笔,摊开的黑皮硬抄本上,赫然写着“胡蝶”、“阮玲玉”。摘下黑框老花镜,这位百年电影的同龄人舒了口气:“我在记一些人、一些事,难得,中国电影100年了!”

  100年了,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在上海;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在上海;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声片、第一部动画长片……上海,见证着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今天,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上海,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型座谈会,共话上海几代电影人的不懈追求与中国电影的未来展望。而在这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听听,几位百岁老人关于中国电影那段最初的记忆。

  以之纪念,并记录———这座中国电影发祥的城市。

  冯秀菊,女,家住乌鲁木齐路,100岁。短发,瘦小,采访末了用电子琴弹唱《东方红》。

  刘纬纶,男,家住凌云街道,100岁。微颤着手写下所崇拜美国演员的名字“GaryCooper”。

  刘三宝,女,家住常德路,102岁。与她的3个子女一起,向记者讲述他们的电影记忆。

  李湘琴,女,家住延安中路,103岁。甚少皱纹,答应记者春暖花开时一道看电影。

  新奇起步:铁皮屋子放电影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诞生。北京的丰泰照相馆里,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演了最拿手的《定军山》里的老黄忠,着戏装、和鼓点,髯口一甩,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片子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万人空巷。

  “那一年,我刚出世。”百岁老人冯秀菊白发齐整卡在耳后,手抱热水袋,笑呵呵端坐在八仙桌边。桌上,是老人事先摆满的饼干糖果。

  早在她出生前9年,在1896年8月11日的上海,中国人已经第一次看到了电影。

  那一天,就在她出生的虹口区,在如今天潼路814弄的当年一家茶楼“徐园又一村”里,一位丝绸商人放映的“西洋影戏”,把正在喝茶、嗑瓜子的看客们全震住了。活灵活现的外国皇帝驾车出游、印度艺人执棍跳舞的镜头,让看惯唱戏杂耍的人们,纷纷惊奇瞪大了眼。

  1895年刚刚在地球诞生的电影,一年后就在上海进入中国。

  可这是在茶楼里。

  冯秀菊3岁,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在她家附近的海宁路乍浦路口建立:西班牙商人雷玛斯租借该处溜冰场,铁皮屋子放电影,取名“虹口活动影戏园”。

  冯秀菊4岁,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成立。

  冯秀菊8岁,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上映。有趣的是,当时男女不能同台,所谓的“难夫难妻”,其实都是男的。

  今年102岁的刘三宝,就在那几年看了平生第一场电影,那种新奇至今难忘:“第一次看到真人在银幕里动,有意思……”

  百年难忘的新奇中,在上海,中国电影起步了。

  黄金时代:挤上屋顶看电影

  1933年,第一位“电影皇后”诞生。胡蝶以21334票获胜,领先亚军陈玉梅一半有余,而季军阮玲玉只7290票。颁奖礼上,胡蝶唱了一曲专门创作的新歌:“你对着这绿酒红灯,可想到东北怨鬼悲鸣”,随后手托礼帽现场募捐。

  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刘三宝老人至今记得,她现年78岁的三儿子高裕发小时候对一部影片的痴迷。高裕发笑着接过话头:“那时流行《火烧红莲寺》,我们小伙伴常模仿那些武林高手,手掌一摊开,发一记掌心雷;手指一并拢,发出一支箭。西海影院每天连放四五场,还老是客满,所以就有黄牛了。有人买不到票子,就爬到屋顶上去看……”

  这样的轰动,决非鲜见。今年100岁的刘纬纶,是上海首家华商眼镜店“精益眼镜公司”老板的长子,除了唱京戏,就爱看电影:“头一次是在大光明,片名不记得了,只记得观众秩序很好,看电影时都没鼓掌。你知道,看京戏作兴拍手的。”

  当年家住威海路的刘纬纶,对附近影院如数家珍:大华、平安、卡尔登……最喜欢的大光明,“很气派,台阶铺地毯,靠背椅近千张,铺着软垫子。后来还装了耳机,能听对白的同步翻译。”

  这比起最早的那座“铁皮屋子”,简直是一日千里。

  而在数量上,华裔学者李欧梵在“美国商业部海外代表”1927年报告中发现:当时中国106家电影院分布18座大城市,而上海一城独占26家,近四分之一。

  影片的拍摄也突飞猛进:1928年的上海,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上映,一拍就是18集,烧起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热;1931年的上海,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公映,仅比世界首部晚5年;1933年,《姊妹花》在上海连映60多天;1934年,《渔光曲》又映84天……

  “对了,那时上海就有通宵电影啦,年轻人谈恋爱的好地方。”刘纬纶笑出了声:“每天晚上8点多开场,到第二天早上4点钟结束,几部片子轮流放,观众可随进随出,正适合谈朋友。”

  电影的黄金时代,明星的家喻户晓。刘纬纶脱口而出:“茶叶大王唐季珊就是捧阮玲玉的嘛。”而刘三宝家穿一条弄堂,走5分钟路,就是当年大明星住的“沁园村9号”。

  当时崇拜外国明星的刘纬纶清楚记得,上世纪30年代卓别林来过上海。“我在报上看到的。”和卓别林一样,1936年,几位好莱坞明星接踵访沪,都是为了这个当时名副其实的东方好莱坞。

  光荣一页:国歌唱响在电影

  1949年,《乌鸦与麻雀》在上海诞生。影片中,一群孩子在阳台唱童谣:“当汉奸,住二楼……又接收,做大官,不发愁,汽车老婆都有喽。”

  刘三宝老太太15岁第一次看电影,是咬了牙下的“狠心”。

  “一张票要30个铜板,太贵了。我那时在丝厂当缫丝工,这是两天的工钱!”

  刘三宝去的还只是卡德大戏院,在当时算便宜的。冯秀菊有个开钱庄的父亲,当年也只偶尔去票价较低的万国大戏院看电影。

  那个时代的电影,还是“奢侈品”,远非普通百姓能享受。

  那个时代的电影,还“太不替中国人打算”。

  ———1925年,中国电影业最早的“霸主”明星影片公司自办“中央大戏院”,大放国产片。开幕宣言称:“上海影戏院也不少,再添有何必要?有,有,我们不愿意给外国人操纵电影太过。”

  一年后,中华、平安两家电影院,也以“提倡国产电影”为标榜了。

  刘纬纶记得:“很快,大光明也不再只放外国电影了。”

  头戴藏青色绒帽,特别怕冷的百岁老人李湘琴偎着被,短暂采访中一句强调:“我就喜欢看中国电影,比外国的好看!”

  的确,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上海,不但很早就有了电影产业的繁荣,还很早就以关注民生、紧跟时代的现实主义电影观,为中国电影写下华丽开章。如1937年的经典之作《马路天使》,讲述平民命运;如同年热映的《十字街头》,赵丹演的“老赵”与朋友共赴抗日前线;如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居然也有一句抗日标语———“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

  当然还有,1935年的《风云儿女》,第一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今天的国歌。

  中国电影在上海,写下光荣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刘三宝6个子女开始频繁出入影院。“便宜,那时平安电影院早场票价才5分钱。”5分钱的电影,余秋雨少年时也在上海的黄浦剧场看过,看了后“有震撼的感觉……人完全是晕了一样出了电影院。”

  电影,开始真正走进人民大众,走向火热繁荣。在上海,1950年新中国第一本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创刊,首印1000本一抢而光,上世纪80年代时销量最高近千万。

  冯秀菊最近一次看电影,看的是《邓小平》,就在两年前。

  权威访谈百年热爱是电影

  李少白,74岁,中国首位研究电影的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成为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今中国电影家协会)唯一在编研究人员。

  记者:您觉得,上海在中国电影百年中究竟有怎样的地位?

  李少白:我们编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说,写的就是上海电影。一部上海电影史,告诉我们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从有钱人收藏的珍贵文物和稀世艺术品到大众观赏,这是一段不断将外来艺术本土化改造并参与时代进步的历史。

  记者:中国电影这百年,是如何参与时代进步的?

  李少白:上世纪20年代,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电影的主旋律是揭露旧社会和提倡个性解放。到上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加剧,《十字街头》等影片,结合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对大众生活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革新意识。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激情表达“人民当家作主”,而今天,多元化的中国电影正以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记者:在崔永元看来,对电影百年最好的致敬方式是思考,是警醒,是要向哪个方向去。

  李少白:电影诞生以来从未离开过市场,离开过经营。但重视市场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文化品位及现实意义。只是玩科技、求景观,那是幼稚的。电影是一门造梦的艺术,更应是反映生活、自然、人文的,不应偏颇。高兴的是,上世纪末中国电影刚摆脱经济体制转轨的阵痛,我认为,希望之光已经露出。

  记者:陈凯歌有句话说得好,我对电影仍然充满信心,理由仅仅在于,一个被热爱的事物是不会消亡的。

  李少白:对,走过一个百年了,电影对于人类,是一个好东西。

  链接沪上老影院一览

  “远东第一影院”大光明 南京西路216号 1928年首映,当时上海最高档最大影院,11年票房全国第一。

  上海音乐厅 延安东路523号 前身为南京大戏院,1930年首映,1959年改名时还兼映电影。

  国泰电影院 淮海中路870号 1932年元旦开张,广告词: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

  国际电影院 海宁路330号 建于1932年,鲁迅携亲友多次光顾。

  黄浦剧场 北京东路780号 1934年开幕,为《风云儿女》首映地。

  本报记者 林环 实习生 陶邢莹 周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