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空:吴贻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22:10 央视《东方时空》 | |||||||||
解说:这双眼睛成为中国电影百年来所塑造的经典形象之一,这首骊歌也因为电影《城南旧事》而被更多的人铭记传唱。1984年,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是新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国际性电影节的综合性大奖,同时打破了电影节上影片最多放映三场的惯例。 吴贻弓:三场放完了还不行,后来电影节组委会又来商量,说能不能破例再给他们
解说:《城南旧事》改编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1981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英子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南城胡同里度过的一段童年时光。小说充满了“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吴贻弓:她说童年都是非常悦耳的,她说童年都是很神圣的,她说童年很多东西都是挥之不去的。它应该是一种淡淡地哀愁浓浓的相思,就是表现他对过去那样一种,挥之不去的那样一种感受,一种回忆,所以看到他那小说以后,我就觉得好像自己童年很多东西都出来, 解说:吴贻弓的童年是在重庆度过的,从小他喜欢和父亲一起看电影,22岁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回到了上海海燕电影厂。生活的积淀使吴贻弓对杏花烟雨的江南题材驾轻就熟,但《城南旧事》写道的,是属于林海音的那种 “老北京黄城根下的童年”。 吴贻弓:我在5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念了四年书,一个南方人到了北京以后,他可能对北京的那样的一些非常独特的,那样的一种文化氛围,那种生活氛围,他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那么一种感受。他可能跟北京,一直在北京待着的人,他的感受会不一样一些。 黄宗江老师曾经说过那么一句话,他说也许一直在北京待着的人,叫做“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们不在北京生活的人,突然到北京来,一下子可能感受到那些北京非常独特的那种,跟别的地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都不一样的那样,可能对你们来说它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所以你们就抓住了。 吴贻弓:当时宋成导演在城里那拍一部儿童片要闪光的彩球,他需要组织一个班级。而年龄呢,恰恰跟我这片子里头所需要这两年,年龄差不多都在10岁上下,就是说3年级4年级的学生。..然后我跟我的同事去,一块到那么现场。 解说:当时在现场有100多个孩子,吴贻弓一眼就看中了沈洁。 吴贻弓:这人很机灵,很聪明。在现场她就会用一种非常探知的那样一种眼光在看电影厂所有的这些人。她在分辨谁是导演,谁是摄影师,是谁制片主任,谁说话最管用。她倒很平静,但是她在观察。我发现这个人的这种眼神,这种目光很像小英子在看待她周围世界那样的目光。 儿童演员你很难在拍戏的时候你给他讲什么很多很多理论的东西,或者讲很多很多理性的东西,他只能是根据他这个孩子自己那种悟性,有一场戏就是小偷被抓走了以后,在教室里头大家在唱(歌),然后镜头是很长的一个镜头,推到她的近景,在那过程当中她没唱,别人都在唱,她在那儿思考,她在那儿思索。 (放掉钢琴)但是这个东西你要是说十岁的小孩子你要告诉他,说你现在在想什么想什么想什么,你把这些想什么想什么你给我演出来,那很困难,很困难。一般就是成人演员也不一定做得非常完美。 我就在黑板上画个圈,我说沈京你就对着黑板上那个圈看着,不要眨眼睛你行不行?她说行。我说你就盯盯地看它,然后镜头就拍下来。拍下来你跟前头后头镜头一组接的话,她那个内心的东西都出来了。 解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小英子在毕业典礼上唱的这首歌是李叔同1908 年填词的骊歌,吴贻弓很小便能熟练的背诵李叔同的诗词,本片作曲吕其明根据骊歌制作的音乐和电影相得益彰,乐曲演绎出的“浓浓的情思,淡淡的哀愁”感动了几乎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 吴贻弓:音乐在这部影片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作因素,而不是一个外在的一个好像是配乐之类的那样的一种东西。我在很多地方我都讲过,因为这是事实,如果这部影片的音乐,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话,这部片子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 解说: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电影的平均成本是19万,而《城南旧事》花费了56万,是平均成本的2倍半。而就是这部叙事舒缓,没有明显矛盾冲突的艺术电影,卖出了105个拷贝,上影厂收益近100万,吴贻弓也当之无愧的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吴贻弓:我觉得做一个导演,搞艺术创造,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你不能欺骗别人,也不能欺骗自己。你感受到了,你想像到了,你把他老老实实地表现出来,别耍什么花招。《城南旧事》是我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经历,使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多自信。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