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刺骨寒风中有这样一群人奔波在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1:23 现代快报

  连日来,南京气温骤降。在零下7℃的寒夜或者清晨,当人们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然入睡时,寂静的大街小巷,依然有这么一群人,刺骨的寒风未能阻挡他们匆匆的脚步。为了生活,他们在寒夜里依旧四处奔波和忙碌。

  昨天凌晨,记者与之共度寒夜,见证他们生活的艰辛。

  看更人:寒夜值班已成习惯

  时间:凌晨1点~2点多地点:中山东路上的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人物:老成

  值班室由木板拼成

  昨天凌晨1点,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山东路上的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从大街上可以看到在图书馆楼梯的一侧,有一个黄色的光点。走近一看,原来在这幢“高大”建筑的“怀抱”里还有一间小木屋。

  说是木屋,其实就是用一两厘米厚的木板搭的一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小木板房,两个人站在里面都会嫌挤;小房子三面还各安了个小玻璃窗;小房子里只有一盏电灯和一张小板凳。由于小房子是用木板拼起来的,所以木板之间有空隙,加上图书馆大楼前是一片广场,比较空旷,所以坐在小房子里能听到风“呼呼”往里灌的声音。说来你可能不相信,从南京入冬开始,工地的“看更人”老成,就在这间简陋的值班室里值夜班。

  寒风刺骨用灯取暖

  站在记者眼前的老成穿着显得有些“臃肿”,他解开军大衣最下面的两颗扣子,扒拉着向记者数着自己穿的衣服:“一件大衣,一件棉衣,两件毛衣。穿这么几件差不多能御寒了。”老成说,降温以来,这几天晚上值班时自己都是这么穿的。

  “晚上在这值班冷吗?”记者问老成。“冷。”老成回答,之后他又笑着补充了一句:“习惯了。”记者告诉老成,夜里南京会降温,温度比前几天都低,可在老成看来这天的夜班和他之前值的所有夜班没什么区别:“没事,已经习惯了。”说完他顺势竖了竖军大衣的衣领。老成说:“虽然我值夜班一个月也就1000块钱,跟工地上其他的工人比稍微少了点,可我不用干活,每天值值夜班就行了。这比在家干活轻松多了。”

  因为老成值班时要观察工地的情况,所以他值班时很少坐在值班室里面,大多是坐在门口。老成说:“要是冷了就进这小屋里站会儿,里面灯会发热,可以暖人。”

  寒夜值班已成习惯

  记者穿着羽绒服,戴着帽子,围着围巾,站在值班室门口还不到半个小时,脸颊和耳朵就已经被寒风吹得冰冷了。记者看了看身边的老成,他并不在意夜里的寒冷,静静地坐在那用眼睛巡视着工地。

  老成的值班时间是从夜里12点到第二天早晨6点半,在凌晨3点的时候会有一位工友和他一起值班。“一般到3点钟的时候会有小偷出没工地,两个人一个人蹲班一个人巡查工地,把工地查一遍得要半个小时。”老成告诉记者,“我值班抓过两次小偷,还上了电视呢。”

  凌晨2点多,陪老成值了一个多小时班的记者搓着冰冷的脸颊离开了工地,走时记者叮嘱老成注意防寒保暖,老成答谢之后还是那句话:“没事,习惯了。”随后转身走进了值班室,记者猜想老成可能是进去“取暖”了。实习生曹凌

  送奶工:细心分奶瓶挨户送上门

  时间:21日深夜11:30~22日凌晨2:10地点:奶站人物:李益高师傅

  认真清扫奶站路面

  今年刚好50岁的李益高师傅从事卫岗乳业送奶工这个职业已经整整6年时间了,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李师傅6年如一日,每天将300多瓶牛奶送到各家各户。李师傅说,现在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和这一只只奶瓶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深夜11点多钟,李师傅从位于太平南路的家中出发骑车到奶站。大街上只剩下了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冷风在耳边飕飕直响。李师傅将自行车锁好,从奶站中拿出一把扫帚开始清扫奶站外将要摆放奶箱的马路,由于深夜气温较低,路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还有一大堆垃圾残留物,李师傅认真地打扫着。

  “今天夜里要降到零下七摄氏度,怎么也没见您多穿一点?”李师傅边清扫边乐呵呵地说,因为在工作中一直是在运动所以并不觉得冷。大约40分钟后,摆放奶箱的马路已经非常干净整洁了。

  细心给牛奶做分类

  22日凌晨0:40,一辆满载着7000多瓶牛奶的车在奶站门口停了下来。李师傅和驾驶员一起将一箱箱新鲜的牛奶从车上卸下来,摆放在奶站里,随后开始清点起牛奶的瓶数,在确认数字没有出错后,李师傅又将装满空奶瓶的奶箱搭抬到车上,待送奶车走后,等待他的即将是一项繁琐的任务:给牛奶分类。

  时钟已经指向了凌晨1点,分奶工作开始了,李师傅将20多种牛奶一一分类,鲜奶归鲜奶、酸奶归酸奶,每个种类归好后,李师傅再一瓶一瓶小心地摆放到奶箱中,这一需要极度细心的工作耗费了李师傅整整一个小时时间。凌晨两点钟左右,其他10名送奶工陆续地来到奶站中。“今天晚上好冷啊,真的是降温了。”几乎每一名送奶工来到奶站的第一句话都这样说。

  骑车将奶送到小区

  李师傅将自己即将送出的305瓶牛奶放进了保鲜车中,开始了他最重要的送奶工作。记者全副武装,戴着帽子、手套、口罩,骑了一辆自行车跟随在李师傅的三轮车后。凌晨的风格外刺骨,吹打在脸上似乎可以听见皮肤干裂的声音。而李师傅却只戴着一副纱制手套,没有任何防寒措施,令记者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风这么大,您不冷吗?”李师傅边骑着三轮车边乐呵呵地说:“我已经习惯了。”20分钟后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白下路某小区。

  将三轮车停稳后,李师傅从口袋中掏出一个手电筒,借着手电筒的光,他将16瓶牛奶装进一个篮子里。随后,李师傅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手电径直走进一幢居民楼内。一层一层的爬上去,开奶箱、取出空奶瓶,放入新鲜牛奶、锁上奶箱,尽管李师傅反复在重复着这样一个动作,但他却丝毫没有一点马虎。

  记者发现,在黑暗的楼道中李师傅从来都不拧亮楼道中的灯,而是靠着那只破旧手电为自己照明。“为什么不按亮过道里的灯呢?”“这是小区,能省则省嘛。”李师傅憨憨地笑着说,他的淳朴和真挚令人感动。李师傅告诉记者,工人们在冬天并不怕冷,最怕的是因为腿上穿得多,再蹬着一双大棉鞋,导致行动不太方便,“你瞧,上楼明显觉得腿又酸又累。”安静的楼道中,只听见李师傅轻微而坚实的脚步声和吁吁的喘气声。

  见习记者汪洪新

  环卫工人:清扫一条街累得喘粗气

  时间:22日凌晨3点半~早上6点地点:平江府路人物:管敏

  母子住公厕收费间

  在凌晨工作的环卫工人们要在这寒冷的早上起床,顶着凛冽的寒风清扫街道,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昨天凌晨,记者跟着夫子庙保洁公司的环卫工人管敏,体验了一回环卫工人的生活。

  管敏是安徽亳州人,1995年来南京做保洁员至今。

  每天一到凌晨3点半,管敏就习惯性地睡不着,因为10年来每到凌晨四点她就得出发去平江府路清扫街道。

  凌晨3点半,记者来到管敏中华路的住处,她和儿子吃住的地方是一间仅有4平方米的公厕收费间,桌椅、柜子一摆,小屋里剩下的空间也就只能站两个人左右。

  “床在哪里?”记者好奇地问。管敏指了指她头顶上方搭的阁楼,“就在上面,地方小没办法,有个藏身之处就很满足了。”12岁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还在阁楼上熟睡着。“在这睡冷不冷?”记者问。“铺了些纸盒,又铺了褥子,还好。”管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收拾完后,她还不忘帮儿子的被子掖掖好,随后轻轻地带上门,生怕吵醒了儿子。戴上厚厚的棉帽和手套,骑上自行车出发了。

  顶着寒风4点上班

  凌晨4点,外面天寒地冻,寒风就像刀子一样刮在人脸上隐隐作痛。记者躲在管敏的车后,尽管是全副武装,但还是冷不丁地打着寒颤。4点15左右,管敏到达了她的工作地点平江府路。在昏黄的路灯下,一些环卫工人已经挥动着扫帚开始干活了。平江府路紧挨着夫子庙,街道的两旁是一些餐馆和宾馆,经过一夜热闹的喧嚣后,路边留下了一堆堆的生活垃圾,散发着阵阵的恶臭。

  挥舞扫帚冻红了脸

  管敏停好自行车,穿上橘红色的反光背心,戴上帽子、手套,握一把长扫帚,很快就加入到清扫街道的队伍中去了。

  这条路有3000多米长,25米宽,管敏和同事们各自负责一段路面。

  管敏挥动着扫帚,从路的一头开始扫起,“冷不冷?”记者在一旁已经快冻僵了。“怎么能不冷?不过干干就热了,还会出汗。”用围巾扎着头的管敏一边干着一边回答。

  环卫工人们把灰尘连同树叶和路边零散的垃圾先扫到一块,扬起的灰尘呛得人直咳嗽,记者不得不捂住嘴巴,可环卫工人们却还是双手用劲地挥舞着。

  天气冷,许多有水的路面都结了冰,遇到这样的情况,管敏和同事们赶紧拿来铁锹,先用锹把冰层敲碎,再仔细地一块块地把冰层铲掉。

  最难扫的是落叶,刚刚扫成一堆的落叶,突然一阵风吹过来,还没等她用大大的扫帚压住时,轻飘飘的落叶就四处分散,管敏只好拖着扫帚把飞到远处的落叶扫回,再不厌其烦地清扫一遍。

  5点半左右,原本脏兮兮的路面已经被管敏和同事们清扫得整洁一新。

  “差不多了,把扫成堆的垃圾倒进保洁车再运走,一般6点左右,大清早的任务就完成了。”管敏一边摘下围巾,一边喘着粗气,从手套中拿出的手上裂开了许多口子,贴满了胶布。

  早上6点钟,马路上焕然一新,来来往往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管敏和同事们还要为这条路做一天的保洁工作。

  管敏告诉记者:“十几个人三班倒,晚上的工人要10点才能下班。如果早晚班都上,一个月能拿到600元了。”见习记者赵丹丹

  卖菜小贩:寒夜顶风出赚钱不容易

  时间:22日凌晨1点~4点

  路线:羊皮巷菜场———白云亭农贸批发市场———羊皮巷菜场

  人物:菜贩小梁

  凌晨1点准时出发

  昨天凌晨1点多,寒风凛冽,挂在室外的温度计水银指示线指向零下7℃。据气象预报,这是20年以来南京最冷的冬至。就在这样寒冷的午夜,卖菜的菜贩依然忙碌着。

  记者在羊皮巷菜场门口,坐上了一辆去白云亭农贸市场批发新鲜蔬菜的面包车,在准备好装菜的袋子后,卖菜的小梁启动了发动机,走上买菜之路。

  凌晨2点批发鲜菜

  车外寒风呼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白云亭农贸批发市场。凌晨2点左右,农贸批发市场已经热闹起来,聚集了很多运菜的大货车和一些面包车、马自达等,也有三轮车。

  小梁这次批发了20斤茄子,芹菜和小白菜各15斤,莲藕20斤,少量韭菜、花菜等,还有香菇、木耳等一批干货。小梁说,天冷了,吃火锅的人多了,所以干货和一些小菜走俏。记者问小梁,天气这么冷,来一次为什么不多买点回去?小梁说,蔬菜类的如果一次购多了,不能及时卖完就不新鲜了。

  小梁说,像今天的茄子进价1.2元,加上运费和摊位成本,至少1.6元,在零售时,卖2块多点,市民们还嫌贵,所以他们赚钱也难。

  即使这样寒夜奔波,一个月下来好的时候也只能赚三四千元,除去1200多元的摊位费和800多元的房租,也剩不了多少钱。

  虽然农贸市场里有几盏大灯,但小梁仍然拿着手电筒,仔细挑选自己需要购买的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活,记者和小梁终于踏上了返程之路。

  凌晨4点返回菜场

  一路上,小梁车开得都很稳,到羊皮巷菜场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小梁介绍,他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凌晨去农贸市场批发蔬菜,如果出发早点,把菜批回家,还可以睡上三四个小时,要是出门晚了,那就只能打个盹,因为早上8点左右,就要给一些酒店送菜去,送完菜一般都9点多了,正是菜市生意好的时候,又得忙菜市的生意。小梁说,去农贸市场批发,也不能太早,因为太早了外地的运菜大货车还没有来,菜的品种就不全,也不新鲜。

  摆放完自己批发回来的菜,小梁明显有些疲倦了,一连打了好几个呵欠。见习记者李绍富

  小学生:包裹严实奔往学校

  时间:22日6:30~8点地点:力学小学人物:一(6)班学生丁科艺等

  全副武装随父上学

  早上6:30,力学小学一(6)班学生丁科艺准时被爸爸叫醒,尽管有些不情愿,他还是迅速爬起了床。餐桌上,热腾腾的牛奶、鸡蛋和烧卖已经摆好。小科艺吃早饭的时候,爸爸已经下楼开好了电动自行车,妈妈帮他“全副武装”后,科艺全身被裹得严严实实送下4楼。

  7:00整,父子俩骑着电动车从中央门外的安怀村驶向力学小学。听说降温,父子俩都特别加了厚衣服,小科艺戴着头盔、口罩、围巾、手套,一副成人护膝把两条腿裹得严严实实,再加上戴了一副眼镜,根本看不清是谁了,科艺的爸爸也和他差不多的装束。记者骑着自行车跟在丁家父子的后面,感觉寒风像刀子一样刮人,在车速更快的电动车上,寒冷的感觉应该更加明显。

  一路上,经过中央门、童家巷、山西路、宁海路,丁先生不停地和小科艺说话,问他冷不冷。丁先生说,最担心科艺在车上睡着了,那样比较容易受凉,以前下午放学时他就在车子上睡着过。一路上遇到的大多是绿灯,7:25,电动车停在了力学小学门口。爸爸帮科艺把头盔围巾都摘下来放在一个大袋子里,科艺说,袋子好沉啊,拎都拎不动!

  随科艺走进一(6)班的教室,班主任张静老师已经在等着学生们了。离八点钟的到校时间还早,小朋友们开始自己读书。太阳照进了教室,室内的温度比室外高多了。科艺掀起长长的羽绒服给记者看,里面足足穿了三件毛衣和一个背心。科艺说,在路上就是感觉冷了,他也尽量忍着,因为爸爸非常辛苦,不想让他担心。

  天太冷学生迟到多

  “你去给老师解释……”早上8点刚过,一个10多岁的男孩站在力学小学门口因为迟到不愿意进学校,闹着要爸爸向老师说清楚。孩子家长对记者说:“我家住在大桥南路,孩子早上6:50起床。开车送孩子来学校,大概20分钟,今天堵车用了将近35分钟。所以迟到了几分钟。”

  记者采访到的学生中最早的6点起床,最晚7:10起床,因为路程的远近,孩子的睡眠时间相差1小时10分钟。从家到学校近者步行只需要三五分钟,远的则需要半个多小时。

  记者统计了一下,在8点过后的10分钟内,还有约20个孩子匆匆跑进学校,大多是因为交通堵塞引起的。

  学校启动防寒预案

  力学小学范云良校长说,进入冬季后,学生们到校早晚时间拉大,有的家长怕堵车,7点不到就把孩子送到学校,有的则要到8点以后。根据特殊情况,学校现在规定学生早晨迟到不要批评,直接进班。课间的广场操也改成了更暖和的小跑步。学校的开水炉不断地供应热水。

  范校长表示,如果天气更冷,学校可能会推迟上学时间,有可能推到8:30以后。实习生阚静静快报记者黄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