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交部:日本外相发表中国威胁论意欲何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2:09 东方早报

  综合新华社北京电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2日在记者会上对日本外相关于中国军事威胁的言论表示谴责。

  有记者问:日本外相麻生太郎22日称,中国拥有10多亿人口,有核武器,军费连续17年两位数增长且内容极不透明,中国正在成为相当程度上的威胁。中方对此有何评价?秦刚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世人公认的贡献
,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作为日本的外相,发表这样的言论是极不负责任的。人们不禁要问,日本外相此时煽动毫无根据的中国威胁论调,到底意欲何为?

  此前,日本内阁阁僚从未在正式场合公然宣扬“中国威胁论”。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虽然中国拥有核武器,但并不能就将其视之威胁。”在日本政坛,麻生素以对华强硬著称。今年10月底小泉组建第三届内阁时,把麻生安插在外务大臣一职上。麻生就职以来,时不时就中日关系风言凉语。上述言论只是把他心里所想,化为官方姿态。

  值得警惕的倒是,追溯近年来中日关系种种曲折,日本明里暗里煽动“中国威胁论”,从未将息。

  去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新防卫大纲”,第一次把“中国威胁”的字样列入官方文件。而当时西方媒体评论认为,“新防卫大纲”实际上暴露出日本军事野心。

  详细报道:日本外相叫嚣“中国构成相当大威胁”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昨天不顾中日关系已陷入低谷的现实,公然宣称中国对外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新华社的报道称,这是小泉历届内阁首次有阁僚在公开场合鼓吹“中国威胁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当天驳斥说,身为日本外相,麻生发表这样的言论“极不负责任”。

  “虽然牺牲了政治层面上的内容,但经济关系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是日本敢于不珍惜、不缓和、不改善两国关系的原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研究室副主任李秀石这样分析小泉政府的如意算盘。

   中国:麻生意欲何为?

   上任伊始就对中国说三道四的麻生昨天再次出言不逊,他在日本政府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是一个有着10亿人口、拥有核弹、而且连续17年军费开支以两位数增长的邻居,但是它军费的使用情况却非常不透明。它正在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威胁。”

  麻生还对日本最大反对党民主党党首前原诚司在美国兜售的“中国威胁论”给予声援:“如果军费的使用透明,我们也不会说那(中国)是个威胁……缺乏透明度引发了不信任,前原说的意思没错。”前原诚司12月9日在华盛顿的美国战略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演讲称,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依托,推动加强军力与军事现代化,这些构成现实威胁”。

  此前,日本内阁阁僚从未在正式场合公然宣扬“中国威胁论”。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虽然中国拥有核武器,但并不能就将其视之威胁。”

  同时,麻生明知中日外长在目前的形势下很难实现会晤,而且他的言论肯定会遭到中国反对,但却做出一副对两国外长会议“期待”的姿态,称自己“随时准备好与中国外长见面”。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当天下午就驳斥麻生的反华言论说:“作为日本的外相,发表这样的言论是极不负责任的。人们不禁要问,日本外相此时煽动毫无根据的中国威胁论调,到底意欲何为?”

  秦刚说:“中国的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了世人公认的贡献,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至于中日外长会晤,秦刚表示,中日之间要加强对话,加强往来,进行交流与合作。但是,进行这样的交流和对话需要合适的气氛和条件。

   日本对华频频发难

   麻生的讲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就连日本媒体也预测说这种强烈的“鹰派”言论势必恶化已经严峻的中日关系。其实,日本方面近来在对华关系上频频发难。

  就在昨天,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称,只要小泉首相在位,就不会建立国立战殁者追悼设施来取代靖国神社作为政府官员和议员追悼战争死难者的场所。前天,石原慎太郎担任知事的东京都政府决定,明年拨款建造“渔业指导船”派往和中国有争议的冲之鸟礁石及其海域。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研究室副主任李秀石认为,麻生的“中国威胁论”一方面反映了其本身的“鹰派”色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日本政府出于战后政治需要、推动美日军事同盟重组的“战略性安排”。

  李秀石分析说,小泉推进美日同盟的进程在国内受阻,而且为了达到防卫厅“升省”以及修改和平宪法等目的,日本政府需要渲染周边“不安定、没缓和”的气氛。至于损害中日关系的代价,日本政府心中早有了盘算。他们发现尽管两国政治层面的来往几乎冻结,但经济关系却没有受到影响。李秀石说:“以丰田汽车为例,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甚至超过了其他地区。”

  共同社评2005年日中关系十要闻

  据新华社电日本共同社20日评出2005年日中关系10大新闻。共同社在引语中说,回顾这一年日中关系不得不让人“心寒”。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让中国人愤怒。

  1.中国爆发针对日本的游行;2.小泉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3.日本批准民间企业东海油气田试采权;4.日美加强军事一体化中国抗议“共同战略目标”提及台湾;5.日中两国民间交流扩大;6.日中贸易额首次超过日美;7.考古出土遣唐使墓志在日本展览引起轰动;8.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处理等历史遗留问题进展缓慢;9.日本计划2008年停止对华日元贷款;10.中国刮起福原爱旋风,中国乒超联赛登陆日本。

  中日26日在京磋商联合国改革

  早报专稿

  曾经一度认为在“入常”问题上可以绕过中国的日本终于变得现实了。日本外务省昨天宣布,中日两国代表将于26日(下周一)在北京举行会谈,就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改革等问题交换意见。

  据悉,这次磋商将是两国间一系列政策磋商的组成部分。日方代表是日本外务省综合外交政策局副局长河野雅治(音译),中方代表是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

  日本一直希望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一度和印度、巴西以及德国结成同盟要求联合国按照它们的意愿进行改革。不过由于没有能够赢得足够的支持,四国在今年9月的联大会议上放弃了就他们的提案进行表决的要求。

  当有记者问日本外务省发言人此次磋商是否为中日间第一次就联合国改革问题举行会晤时,这位发言人似乎对中日磋商的前景并不乐观。他含糊地表示,如果称之为第一次就意味着以后还有一系列的磋商,但他自己目前也无法确定事情会不会这样发展。

  但是日本外务省强调,为了能在明年推动联合国改革,日方认为和中方交换看法是“必要和有益的”。发言人承认,又有一些非洲国家对联合国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此时与中方磋商是“值得的”。顾晓鸣

  到底谁威胁谁?

  在日本政坛,外相麻生太郎素以对华强硬著称。今年10月底小泉组建第三届内阁时,把麻生安插在外务大臣一职上。麻生就职以来,时不时就中日关系风言凉语。上述言论只是把他心里所想,化为官方姿态。

  值得警惕的倒是,追溯近年来中日关系种种曲折,日本明里暗里煽动“中国威胁论”,从未将息。

  去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新防卫大纲”,第一次把“中国威胁”的字样列入官方文件。而当时西方媒体评论认为,新防卫大纲实际上暴露出日本军事野心。

  在此之前,日本防卫厅发表的2005年度《防卫白皮书》中,用相当篇幅渲染所谓中国海军“战略空间扩大”、空军向“攻防一体化”转型等,同时不厌其烦地用国防预算数字的演绎手法暗示“中国威胁”。

  今年年初,日本防卫厅内部一份“西南诸岛有事对策”曝光,该文件以阻击第三国对“西南诸岛”的“入侵”为假定,并把中国领土“钓鱼岛”纳入其防御作战计划。

  2月份,在日美两国防长、外长间的“22”会议上,双方竟把台海问题列入日美“共同战略目标”。在推动这一条文中,日本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另据媒体新近披露,日本将与美国在明年1月举行史无前例的“离岛夺回演习”。两国主流报纸随后一针见血指出,此举显然针对所谓“中国军力增强”、“日本西南岛屿面临威胁”。

  

外交部:日本外相发表中国威胁论意欲何为

  四川大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展示的中国抗战将士的手印。日本迄今不肯认真反省过去的侵略行为。

  日本朝野关于中国军事威胁的言论遭到中方严厉反击。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2月在记者会上针对前原诚司的说法指出,中国2004年军费开支为256亿美元,而日本军费开支是中国的1.62倍,按照人均军费开支计算,中国为23美元,日本为1300美元,按照军人(自卫队员)人均军费开支,中国为1.3万美元,日本则为20万美元,是中国的15倍。

  秦刚反问:“日本领土为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口为中国十分之一,维持如此庞大军费目的何在?现在却说中国构成了现实威胁,请告诉我这种威胁在哪?”

  日本部分政治人物的此类“身传言教”对毒化中日关系、隔阂双方国民感情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日本保守派报纸《读卖新闻》与美国盖洛普11月联合实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73%的日本人认为中日关系“糟糕”,72%受访日本人“不信任”中国。

  《读卖新闻》借此煞有介事地分析说:76%日本人从中国增强军力感到了“威胁”,“这也许是日本国民对华感情恶化的最大原因”。据新华社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