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成人乐观”是一种“效能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3:40 舜网-济南日报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了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蓝皮书预测,今年我国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预计2006年将接近9%。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七成多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持乐观态度(《新京报》12月22日报道)。

  围绕蓝皮书中的“七成人对未来乐观”,网上引发了一场热议:有人质疑数据的真实性,有人声明自己不属于这七成,有人更是直言“看到这报道真想哭”。我想,这恰恰说
明大家对未来的生活状况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谁不想未来生活得更好呢?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未来发展得更好呢?GDP年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人们对祖国未来表示“乐观”的比例达到七成,是可以信赖的。而网络上的质疑声音,则表明大家对个人未来能否与祖国未来共舞齐飞,仍心存疑惑。换句话说,大家对个人未来生活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多快的速度受惠于国民经济增长,个人收入与GDP增长能否实现完美对接,心中仍充满了彷徨。在这多少有些无所适从的彷徨中,七成人想到了对政府的信赖,他们相信自己的政府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我想这个七成的比例也并不值得称怪。

  在这个意义上,“七成人对未来乐观”实际上表明了公众对政府“为民谋福”的信任与期待。这种“乐观”是一种动态的评价,并不意味着政府现在已经做得十分好,再不需要任何改进与努力了。至此,我们已经不难总结出网络观点与蓝皮书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所在:前者是着眼于短期的结果期待,后者是着眼于长远的效能期待。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期待是知识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期待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七成人对未来乐观”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信,一种公众对政府能够“为民谋福”的自信。因此,“七成人对未来乐观”本质上是公众对政府的一种“效能期待”。

  因此,“七成人对未来乐观”不是一种阶段性的结果评价,而是对未来善治的声声呼唤;“七成人对未来乐观”不表征过去的“政绩”,而指向未来的努力方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