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中国崛起是对世界的贡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4:48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王冲 2005年,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参加了不少学术会议,无论主题是什么,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2005年将作为中国崛起年被大家记住。”吴建民说。 12月20日晚,吴建民在外交学院论坛上讲述了两件亲身经历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
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教授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时,“中国崛起”、“中国威胁”也是热点话题。有美国学者部分引用中国媒体、中国学者的言论,然后推导出“中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结论。秦亚青教授回应说:“你所引用的是部分激进人士的言论,而不是中国的主流看法。如果中国学者引用《新共和》、《华盛顿时报》的观点,岂不是会推导出美国敌视中国的结论?” 中国不仅是学术热点,也是国际传媒的焦点之一。2005年,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BBC、《新闻周刊》、《今日美国报》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均制作了有关中国的特别报道,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的影响。 吴建民认为,这是世界对中国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国威胁论”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不会消失。 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认为国外炒作“中国威胁论”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担心中国的经济竞争,第二是“中国环境威胁论”,第三是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会抢夺资源。 曲星教授解释说,中国有权参与世界资源分配,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作出了贡献。对经济威胁论我们可以据理力争;在环保方面,中国自己需要提高,要提高能源利用率;认为中国强大了会掠夺别国是最令我们担心的,也是最蛊惑人心的。 为什么总有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吴建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偏见,人们容易以简单推论看世界。他们的逻辑是:当年苏联是共产党执政,强大了以后对外扩张,中国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强大了以后也会扩张。 为了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领导人出访都会作出解释、说明,告诉世人中国是和平发展,是开放的、合作的、和谐的发展。吴建民在总结中国2005年外交时说,中国外交相当活跃,有声有色。 在外交学院论坛上,吴建民提出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如何回答外国人关于“中国威胁论”的疑虑。他在解释“中国崛起”不是威胁时,经常告诉别人,中国的崛起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在东亚崛起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中国崛起最重要的特征,是和世界其他国家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200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3.6%,美国的贡献是35.7%,但美国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7倍。他的结论是:中国崛起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而是对所有各方都有贡献。 吴建民说,2005年国际上仍有两股思想潮流在碰撞,一股是坚持意识形态偏见的冷战思维,一股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前者代表过去,后者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发展正在壮大后一股潮流的力量。 吴建民认为2006年中国外交有几大“亮点”:年初,胡锦涛主席将访问美国;2006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也是“上海五国”机制建立10周年,各成员国元首将举行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将升格为“中非领导人峰会”,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关系将进一步加强。 本报北京12月2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