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杭外女生被哈佛提前录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5:21 今日早报

  通讯员王会军本报记者任斌劳国强/文姚震/摄

  这是个独特的女孩。小学升初中时,因为成绩并不算顶尖,她连考杭外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她以自己的质疑精神让杭外校长惦记了她三年。初中升高中时,她以一篇越洋考察报告,终于敲开了杭外的大门。高二的时候,她又出了一本书,里面主要是她小学六年级至高一期间的主要作品结集。这本书不是她想出的,是好多人看到她写的文章,觉得不能让它
消失了,要留下来。现在,她作为特别优秀的学生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了。

  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1)班的杨露子同学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了!消息很快在老师、同学间传开,虽然对于杭外的学生来说,高中未毕业就出国求学的并不少见,但能被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录取也算稀罕了。

  她在杭外成绩不算最好

  校园里最自豪的当然是班主任蒋瑞龙老师。他说,哈佛大学一般在四、五月份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但学校会在上一年的圣诞节前夕给少量特别优秀的学生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今年,国内仅有两名学生提前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正式入学将在明年9月。

  杨露子是以托福考试670分的优异成绩(只错一题,满分为677分),获得了申请哈佛大学的资格,凭借其良好的表现,最终获得了进入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并获得了奖学金。其实在杭外,就学科成绩来看,杨露子并不是学校学科分数最高的学生。

  杭外校长惦记了她三年

  2000年,杨露子以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身份跑到杭外校长室里表示抗议:“为什么杭外录取学生非要学校推荐?为什么老师在考虑名额的时候只看学习成绩?为什么我这么优秀的人却没有考试的机会?”

  原来杨露子在小学里的成绩并不算顶尖,所以她连考杭外的机会都没有。去校长室的时候,露子还特别带上了小学六年来写的文章。

  小姑娘文章中透露出来的灵气和个性,深深震撼了汤子良校长。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校长心里升腾起的是无限的爱意,可是招生制度不是可以随便修改的。校长不得不拒绝了小姑娘的要求。

  三年后,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汤校长还记得当年这个小姑娘,他特别交待招生老师:“要特别关注杨露子。”其实这三年来,汤校长一直在关注着这个学生,虽然她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

  异国实践报告敲开杭外大门

  杭州外国语学校2003年第一次面向全省高中扩招,杨露子终于有了试一试的机会。可是要进杭外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入门测试足足持续了20多天,其中一道考题令当时的初中生们大感意外:参加至少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写出一篇考察报告。

  一位女生的异国实践备受老师们推崇——她就是杨露子。看上去内向、文静,在学校发布进入分散测试期时,她去了法国,随父母参加世界艺术家画展。在人生地不熟的法国,她每天要坐两小时的火车,赶到父亲一位法国朋友的家中上网查资料,与国内的同学们保持联系。她设计的考察题目是在法国的艺术展上采访8位艺术家。

  虽然当时掌握的外语有限,环境又陌生,露子却很有法子。她事先给住同一酒店的8位外国艺术家写了封简短的英文信,希望得到配合,并把信塞进了每人的房门里,结果有两位艺术家接受了她的采访。露子还不满足,每天捧着一本《哈利·波特》,坐在酒店大堂的楼梯口候着,一逮到艺术家就上前采访。看着这位文静又倔强的中国女孩,最终8位艺术家全都向她妥协了。当时老师们评价她说,这位女孩的越洋实践本身就是一次自身综合素质的完美展现,这正是自主创新人才的潜质。

  自己给自己争取了个“官”

  “我很乐意为别人做事情,老师,能不能让我做点我想做的事情?我想组建一个创意小组,就让我来当组长吧。”进入杭外后,杨露子走马上任了这个自封的创意小组组长,这个小组时不时地搞一些活动。

  今年6月,杨露子终于把创意搞大了。她在网上看到,由两个英国人在西藏建立的盲童学校急需语音资料,于是组织了全班同学参加支援西藏盲童的“点字无疆界”活动,为西藏盲童们录制了高三(1)班同学自己朗读的中英文有声资料,资料里有童话,有名著。经过一个暑假的忙碌,该资料最终邮到了盲童学校,它那新颖的形式和良好的创意最终获得了此次活动发起人Paul先生和Sabriye Tenberken女士的一致好评,这两位英国人还特别写来了感谢信。

  露子的家就紧挨着胡雪岩故居,在她家楼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故居的面貌,那是一种文和商的结合;爸爸妈妈都是美院的教授,又赋予她审美的情趣。在露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准哈佛女生的“成长日记”。

  “自以为是的话”出了书

  高二的时候,露子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到那里去》,里面主要是她小学六年级至高一期间的主要作品结集。

  这是书的扉页对露子的简介:“想不起这么年轻的孩子如何从深渊里升起,又是谁教她张口,说这么多的话,仿佛她有资格、有理由这样做。那些絮语,那些呐喊,那些诘问,那些微小的体验,那些自以为是的话语和为人类思索的可笑的努力,来自这样一个孩子。”

  露子爸爸说,这本书不是露子想出的,是好多人看到她写的文章,觉得这个年纪有这样的思考、体验、经历不能让它消失了,要留下来。

  至于书的内容,露子爸爸认为,这些都是露子平时的随笔和作业,不同的是,露子把学校课本要求和个人阅历、个人成长的思考感悟结合在一起。

  巨大阅读量“吓倒”哈佛老师

  杨露子爸爸介绍,露子在小学四年级就读完了《论语》,还读了好多高中的课本,并且从小学就开始阅读英文书籍。“阅读量不是一般中学生能比的,只要孩子阶段能看的书她基本都看完了,古今中外。”

  今年9月,露子随妈妈一起来到美国纽约。妈妈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在哈佛讲学,而露子就在学校附近找了一所中学就读高三。如今,露子书房的书也基本运到了美国。

  “到美国才两个月时间,她就把老师吸引了。”露子爸爸自豪地说,“在哈佛参加面试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问一个学期大约看多少书籍,看哪些人的文章?露子回答除了中文书籍外,一个学期大约看50多篇(本)外文文章和著作,让在场的考官都吓了一跳。这样的阅读量连美国一般的大学生都很难达到。”

  早慧来自于良好的家教

  南京大学的裴显生教授说,露子的早慧早熟比同龄人先走了一步,这得益于她的家教和学校教育。

  露子的爸爸妈妈都是美院教授,但他们并没有强迫她学画画。露子爸爸说,露子的成长完全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和喜好,父母只是稍稍引导,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小学、初中她自己喜欢阅读,看得多了,写起来就顺手了,就可以和老师对话,和世界对话。

  “孩子的潜能非常大,不要老是去要求怎么样,应该发挥孩子自己的个性,让她独立思考问题。”露子的爸爸说,露子有自己的想法,具有独特的观察、感受事物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对于女儿考上哈佛,露子的爸爸显得十分平静,“露子的文、理科都非常好,对艺术审美也非常有感觉。哈佛是非常重视综合素质的,比如个人能力、个人魅力、影响力、谈吐、包括阅读能力等等。”

  如今,露子申请美国留学的全部手续都是自己办的,父母没操任何心。“今后的选择也应该由她自己来,她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露子爸爸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