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和”为贵 中国外交宣示建“和谐世界”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8:30 华夏经纬网

  中新网12月23日电 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了重要的周边国家马来西亚之后,于其首都吉隆坡出席了被舆论盛赞为迈向东亚共同体“关键一步”的首届东亚首脑会议。

  《瞭望》周刊刊载文章称,虽然这次峰会从提议、筹划到召开一直被媒体爆炒为中日两国“围绕东亚主导权的激烈争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05年底中国外交的收官之作,清晰地宣示了自己建构“和谐世界”的努力。

  作为“东亚思想库网络”协调员单位的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副院长秦亚青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解释道,中日两国都清楚,谁争夺主导权,谁就要给东亚带来灾难,谁就要为断送东亚合作负最大的责任。因此,不管一些学者和舆论怎样议论,政府都始终在杜绝争夺,这是较明智的做法,也是实际情况。“尤其是中国,虽然是东亚地区强国,但却一直抱着合作态度,希望通过多边机制促进双边关系的改善。”

  “我们就是要寻求一种共赢状态”,秦亚青一语中的,“这本身就是今年中国外交一个极大的亮点。”“这是中国的外交理念对于整个世界图像的描述”,秦亚青指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基本秩序原则是什么。

  文章说,在12月初外交学院举办的2005年国际形势务虚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门洪华博士认为,一个发展的大国不仅需要“以功为己”,更需要世界理想。中国的世界理想古已有之,这就是《礼记》所载之“大同”。作为一种万物均等的世界秩序设计,大同理想有其普世性。

  文章指出,现在,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在内的国外主流媒体已经开始频繁地积极强调中国的世界理想,“中国现在最喜欢的用词就是‘和谐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拥有不同观点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实际上舆论对“和谐世界”理念的关注已持续数月。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向国际社会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可以说是2005年中国外交理念的一大建树”。外交学院杨闯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此评价,“根据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现实,中国提出了国际社会发展目标和愿景,‘和谐世界’是对国际关系领域核心问题——国家之间关系的革命性的主张”。

  文章援引杨闯分析称,“和谐世界”的核心内涵,一是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是要解决南北关系的发展差距问题。“和谐世界”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肯定联合国的作用和多边主义的价值,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经济优先,在政治关系中去意识形态化;在国际关系中寻求双赢,寻求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从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来讲,中国主张,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实际上,早在2004年10月14日,中俄联合声明中就已提出“为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今年7月1日,胡锦涛和普京在莫斯科共同发表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确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倡导民主和平等,联合向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说‘不’,”杨闯认为,“这反映了中俄两个大国对当今世界关键问题的一致看法和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相同观点”。

  文章表示,中国国际战略理念也以“仁”、“礼”、“德”、“和”等传统思想为基础,强调“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强调“和而不同”,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门洪华指出,中国战略文化的灵魂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而道德主义、非战思想与现实主义一道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思想基础。

  秦亚青感慨道,这也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天下”理念中的积极因素,就是追求全球性的关怀和关照。(刘新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