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人为本利民富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9:30 云南日报

  

以人为本利民富民

  ——“十五”云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综述

  回眸“十五”,每一个云南人都能从数据中深切地感受到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数字是枯燥的,但一连串数据也客观地描绘了5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画卷。

  回顾5年来走过的历程,盘点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通过普通百姓的亲身感受和记者的所见所闻,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我省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

  群众收入 芝麻开花节节高

  数据表明,从1994年到2001年,云南经济增幅连续7年下滑;

  数据表明,作为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由于受历史和基础落后的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就有73个国家重点扶持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省乡村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

  数据表明,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云南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7%,而全国2002年仅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就已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8.6%;云南城市化率为27%,与全国比较相差11个百分点;云南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与全国比较落后15年左右……

  数据表明,云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山坝之间收入差距过大。16个州市中,滇中地区与边境一线生产总值高低“落差”达58.5倍,社会发展平均总指数相差2.8倍。

  特别的数据,特殊的省情,需要云南采取特别的措施:云南要加快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

  省委书记白恩培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上,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每到一地调研,他都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诸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件件关乎百姓,事事牵动人心,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要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省长徐荣凯指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倾力推动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一时间,克服一切困难加快发展成为最强音,遏制经济发展下滑局面成为最大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成为落脚点。“扎扎实实打基础”,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突出重点抓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调整结构创特色”,支柱产业巩固壮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依靠科技增效益”,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促发展”,利用外资总量不断增长、领域不断拓宽。

  盘点“十五”,彩云之南传出喜讯:预计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分别增长7.9%和5.8%,超额完成“十五”计划。

  城市生活——消费越来越大胆

  旅游、美食、购物,云南省的各大中城市流动着一股股时尚消费风。

  如今,昆明私家车人均拥有率位居全国第二。行业预计,未来十年,昆明汽车销售将保持10%以上的发展,发展态势位居全国前茅。

  据统计,2002年以来,昆明居民消费信心指数涨幅居全国第6位。

  城里人为什么那么会花钱?

  收入稳定增加,市场持续繁荣,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2004年末全省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052.1亿元,4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储蓄提高到4648元,比2000年增加1964元。与此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手持现金等金融性资产也继续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了居民消费结构。2000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5282元提高到6837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271元提高到1570元。

  城里人的生活为什么那么惬意?

  “十五”期间,我省城乡居民生活设施更为完备,城镇建成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09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络1537个。

  “十五”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超过增长7.6%的计划目标。消费结构加快由吃、穿、用逐步向住、行、游和公共服务要求升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旺;旅游和通信消费持续升温,汽车类销售额年均增长40%以上;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城市低收入职工的生活进一步改善。

  “每月只花0.83元一平方米的租金,就可以享受和普通商品房媲美的配套和环境,我住着当然高兴了。”说起家里那套80平方米的廉租房,黄华东乐得合不拢嘴。“十五”期间,我省在昆明、玉溪、红河、曲靖、大理5个城市建设廉租房,改善了城市低收入职工的住房条件。

  “十五”期间,我省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一张无形的“安全网”正呵护着数以十万计的城市贫困居民,向困难群众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暖,体现着“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实践着“群众冷暖放心上”的诺言。

  乡村生活——红红火火奔小康

  51岁的退休工人吴秀海住在呈贡县农村,过去,每月电费比城里高出许多。2004年,村里终于盼来了农网改造。电费降下来了,电压稳定了,吴秀海家新增了电磁炉、微波炉这些家用电器,逐步实现了电器化生活。

  5年来,我省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29.8亿元,45个县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有450多万农户、约20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减轻农民用电负担6亿元;降低农村电话月基本费,实现通话费城乡同网同价,年减轻农民负担2.4亿元。

  “十五”期间,我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总数突破100万口,居全国第二。与此同时,自来水受益村比重达83%,98%的行政村通电、通公路,92%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五”前4年,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45.53亿元,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安居温饱、龙头企业带动扶贫、边境民族地区综合扶贫工程、小额信贷扶贫成效显著。至2004年,建成2234个安居温饱村; 24.6万特困农户告别了茅草房,实施了329674人的易地搬迁,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输出28万人。2001年至2004年的四年时间,全省低收入人口和绝对贫困人口分别减少了 199.5万人和161.1万人。

  江川县农民张德坤:“2001年我要交350元,费改税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现在我只要交120至130元了。对费改税我们非常欢迎。”“十五”期间,我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宣威市靖外镇靖外村农民唐正党算起他家免交的税格外高兴,“我家种了5亩包谷,如果是去年,我家要交126元的农业税,而今年不仅不交税,每亩还得到了10块钱的补助,我家今年共从国家的政策调整中得到实惠176元呢。”“十五”期间,我省在110个县市区全部取消农业税,其余县的税率降到2%,减轻农民负担5亿元以上。

  “养儿防老不如计划生育好。”当走进广南县莲城镇小广南自然村村民杨芝义的山间别墅时,他感慨地说,自己在兄妹中排行老九,过去,饭都吃不饱。为了养活他们9兄妹,父母除了干活,还是干活。所以他结婚后夫妻俩商定,只要一个孩子。没想到竟得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如今女儿上学不花钱,他自己到老还有“退休金”拿。

  我省自2004年在41个县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实施“奖、优、免、补”奖励政策试点以来,农民的生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口与计划成生育工作取得突出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八以内。

  “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农活白干;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段顺口溜是我省农民长期以来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真实写照。“十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浙江、湖北、吉林、云南4省展开试点。我省作为西部省区试点代表,有16个地州市的20个县参加试点。它犹如雪中送炭,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民心工程——细微之处见作风

  2002年2月,寒风吹拂,省委书记白恩培来到贫困的昭通山村。他摸黑进入一户农家,看着窘困的家境感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日子啊!他动员农户们多养些羊,改变食不果腹的生活状态。

  新年前后,云南省党政领导分赴山乡村寨,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化解民忧,和数万名各级干部致力构筑“民心工程”。这项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扶贫济困工程旨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让贫困的农民亲身体会到共产党是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同时带动干部作风的转变,激活党的基层组织。

  2001年以来,全省动员了数万名干部走进百村千户,察民情民意。省里要求每个干部参与“带感情、下基层、办实事、抓落实”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各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扶贫挂钩点、项目点和农户家,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民心工程,以人为本。

  政府与百姓密不可分。2001年以来,省政府每年承诺办理的实事成为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益面广、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

  2004年,省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内容涉及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就医、就学、行路等方面。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各有关部门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高度,明确任务、明确时限、责任到人、资金到位,精心组织、克服困难、狠抓落实,确保了10件实事按期完成。

  2005年,省政府又确定了要办好8件实事,包括:解决500个特困村群众的温饱和安居问题;改造8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危房;兴建小水窖和沼气池解决100万人口和15万户农户的能源;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新增60万农村人口用电等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省政府领导分工和各个部门的职责,对于每一件要办好的实事,除确定一位副省长主办、另一位副省长协办外,还确定了主办、协办的委、办、厅、局和责任人。省长徐荣凯担任了8件实事的总责任人。

  “十五”是我省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实现财政经济稳定增长的5年。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达308亿元。

  “十五”期间,也是我省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卓有成效地推进财政改革的五年。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财政预算更加公开、透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试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完善,5年节约了近7亿元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更加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各区的协调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新一轮财政体制运行有序,充满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五”更是我省财政加大民生保障、“三农”发展和社会事业投入,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城市,道路变宽了,环境更美了,公共设施增加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在农村,水泥道路“村村通”,村容村貌换新颜;农家娃上了现代化的课堂,自来水、有线电视走进了村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民大病医疗保险为农家带来了幸福的希望。

  沈向兴李文静李翕坚(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