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瞭望东方周刊:河南力图走出妖魔化阴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9:30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郭高中 河南郑州报道

  “河南人的负面形象说到底还是一个穷的问题”

  对大多数河南人来说,“董存瑞炸碉堡”的段子几乎耳熟能详,故事末尾“不要相信河南人”的戏言似钢刀般扎着他们的心。为此,很多河南人和他们的朋友决裂,因为忍受不
住那种调侃。

  对于远在外地的河南人来说,“河南人形象”是他们永远的痛。对此,身居北京的河南作家周大新感受深切。很长时间他都只和河南籍文人聚会,“每每谈及河南故土,大家就会伤痛不已。”

  “河南人形象”对于在河南本地经营的企业来说,也是沉重负担,2005年12月13日,河南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稀与《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聊起了“河南形象”这一话题。

  这位30多岁的年轻人从小便和作为公司董事长的父亲陈泽民创业。“河南形象”使他们的事业受到极大冲击。在全国“妖魔化河南”最盛的日子里,他们的产品和河南其他产品一样,被轻易地与“河南假货” 联系在一起。

  而最近几年,河南省高层力图扭转河南形象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回报,“河南的形象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近两年企业经营顺利多了,成长也很快。”陈稀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同期最高速度。当地观察人士认为,河南正在努力走出妖魔化的阴影,而问题的解决也并非朝夕之功。

  几任省委书记力改河南形象

  在外界,河南的形象就是“洛阳大火”、“艾滋病村”、“有毒大米”、“假冒伪劣”等一个个片段的集合。这种群体性鄙视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外地商人对河南的投资。

  《河南人惹谁了》一书的作者赵新兵,曾经听一位香港老板这样说:“我没到过河南,但对河南还是早有所闻。那里的投资环境太差了。政府办事拖拉,没规矩,企业没有信誉。河南人骗子、无赖太多。”

  该老板说:“我们做生意就想赚钱,即使赔钱也要在可控范围内,但若投资在河南,就怕一下子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亏个精光。如果再闹个什么纠纷打起官司,可能还会被折腾死。据说河南的工商、税务和法院都很黑,尤其是对外来的人。”

  这位老板的话描绘了当时外商眼里的河南投资环境。时任河南省外贸厅厅长的侯富国深有感触:“我们以前吃形象差、环境差的亏太大了,现在我们意识到,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们有决心将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进行到底。”

  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河南日报》撰文称,目前河南外贸依存度只有6.2%,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4%,与河南省GDP占全国6.45%的现状很不相称。

  包括徐光春在内的河南几任省委书记,都很重视改善河南形象的问题。

  2000年10月16日,陈奎元从西藏调任河南省委书记,他就开始着手解决河南形象的问题。在深入调查后说,“河南的形象问题不抓不行了,我们这届班子,如果能把河南的形象树立起来,就是对河南人民最大的贡献。”

  河南省纪委效能监察室主任刘长青同时兼任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副主任。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当时的经济环境确实很乱,不但外商反感,省内企业反应也十分强烈。”

  他回忆,2001年底在河南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内一些大型企业的老总和一些市县领导强烈要求整治企业经营环境,保护企业的积极性。当时的河南省委领导对省内外企业的呼声十分重视,于是在2002年河南省委全会上正式决定开展经济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02年3月1日,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治理“四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为重点,以促进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为核心,标本兼治,使全省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2年12月,李克强接任河南省委书记。刘长青说:“克强同志当时要求我们关起门来自己整顿,对改善河南形象问题只做不说,让别人来感受河南变化。”

  清理“四乱”

  河南省企业环境办公室在2002年5月的调查中发现,当时河南省工商系统80%的经费、省法院系统40%的经费、省公安系统30%到40%的经费、省质量监督系统30%的经费都靠收取罚款来解决。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部门为减少压力,在预算时,把支出与收罚款挂钩,导致收支两条线未能真正落实。这些部门为了解决经费来源问题,往往会逐级下达任务,提出要求,加大罚款收费的力度,将负担转嫁给企业。

  在河南省高层的支持下,一些重大违规收费案件相继浮出水面,并受到查处。

  郑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及其下属单位违规收费4800多万元;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些工作人员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借开会、出书等名义向企业乱拉赞助强行摊派;省地税局《河南税务》编辑部非法办报,强行向企业摊派352万元。

  河南省工商局所属部门利用职权强行搭车收费约550万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强行和超范围发放组织机构代码证电子副本,向企业收费630多万元;省公安交警总队超标准违规收取驾驶员证照遗失声明等费用490万元等等。

  截至2005年初,河南全省各级企业环境办共受理和排查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案件线索约25000件,结案约24000件,退还违规收费3.9亿元。

  河南省地税局干部李玉生伙同其姐李霞等人,在一些执法部门的支持下,以该公司的名义非法经营获利上千万元。该案六人被批捕,其中四人为法官,一个人是河南省地税局干部,此案件的查处被认为是重拳出击。

  刘长青说:“收费为啥乱?经费没有保障。该吃皇粮的吃不上,只有到路边找野食吃。鉴于此,省委、省政府下决心严格保障公用事业的人头经费足额拨付。”

  改革财政监管制度

  在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四乱”问题后,河南省企业环境办公室还组织开展了经营服务性收费和社团组织收费的清理整顿工作。社团组织的乱收乱支问题极其严重。

  一般来说,社团组织都要挂靠在相应的政府机关,并且其具体管事的秘书长多为在任的各处处长兼任,向企业要钱如果不给,马上会动用行政手段,企业对这些所谓的“社团”敢怒不敢言。而长期以来,这些钱却不知去处。

  刘长青在清理时就发现一个协会的秘书长也是由现任处长担任,调查发现,这个处长买房的钱都拿来报销。还有一个协会所花的钱竟然连账都没有,刘长青去查的时候,兼任秘书长的处长居然给他拎来一袋发票。里边有买菜的发票,有买玩具的发票,还有买席梦思床的发票。“这些钱,他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还有一个处,处长同时兼任四个协会的秘书长。“我们调查发现,一个协会一年收取六七十万很正常,四个协会一年收费几百万。而该处就七八个人。”

  针对“四乱”问题,河南省力图通过改革财政监管制度来加强管理。刘长青说:“以往财政部门对各部门监管失控。预算内的财政拨款,到各单位后就控制不了了;预算外的罚款和收费更别说了。这就导致乱罚乱花的问题。”

  “我们必须将各单位的钱集中监管、集中支付。各单位实行报账制度。”

  河南还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国库支付中心建设。他们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管理制度。

  各个单位的钱拿到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各单位财务公章全部上交,单位财务人员成为报账员,各项收支都在统一掌握之中。

  “各单位即使收了钱也花不了。除非暗着收,那样一经举报,将受到严肃处理。没有几个人敢碰这根高压线。”

  河南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基层领导作出的承诺往往因为调任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兑现,这也损害了商人的利益。还有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开门引商,关门损商”的现象。

  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要求坚决处理这些败坏河南形象的问题,省长李成玉也要求采取法治手段处理招商不兑现、非法用工、虐待民工以及公路三乱等不和谐的事情,改善河南形象。

  经过努力,河南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河南省在对5415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遏制“四乱”的制度、机制建设情况健全或比较健全、运行良好的占74.5%;认为“四乱”、“四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或基本遏制的占98%,认为执法部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或者有所好转的占97%,对整治企业经营环境总体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97%。

  媒体“正名”

  2004年底,原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某种程度上,他的专业背景和人脉资源对扭转河南形象、纠正舆论误导起到了作用。

  2005年2月20日下午,河南籍务工人员李学生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飞身救出一个穿越铁道的男童。当他再次冲上铁道去救另外一个女童时,被火车迎面撞飞而牺牲。

  徐光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最先在网上看到这则消息,立即批示河南媒体进行报道。他也亲自到李学生的家里去看望家人。

  徐光春说,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就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的优秀品质、河南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客观地反映出来。

  “我们非常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对河南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真实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南。”

  继李学生之后,河南发掘出了一大批感动全国的先进事迹。河南媒体也在政府的主导下主动出击,借此掀起了一次次为河南正名的宣传。

  2005年10月,河南襄城县学生张尚昀因为背着母亲上大学感动千万人,被评为全国十大孝贤之首。在深圳任教的河南女教师靳伟杰从一辆失控的轿车下推出四个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身亡,年仅30岁。还有高增玉为救人在珠江遇难;魏青刚面对十米高的巨浪三次救出落水女,等等。

  这些都被媒体当作河南人的代表来报道。

  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有个观点,在河南广为流传。他在对当地大学生讲话时呼吁:“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河南形象。” 改善河南形象关系到亿万河南人的利益,因此,改变被妖魔化的处境,在河南几乎是共识。

  就在深圳出现“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标语后,在河南,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一致反击。郑州市民起诉深圳警方,无数人通过网络谴责;河南省政府也出面交涉,直到深圳警方坦诚道歉并采取补救措施为止。

  河南省委一位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深圳横幅’事件后,河南省委领导出面交涉,最后广东方面也正式予以道歉。”

  解决形象问题取决于经济崛起

  根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河南全省耕地面积792.6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2004年全省粮食产量达4260万吨,居全国第一。

  而这背后,更是一组庞大到令河南无法承受的数据: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1%,农村劳动力4700万人。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牺牲农村保城市的二元道路下,在“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下,河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些强势地区的发展,无论过去、现在,都离不开河南的农民。

  而河南作出巨大贡献后留下的却是贫穷的生活、有限的资源和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出于无奈,他们背井离乡,遍布全国各地。一直以来就有“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的说法。

  其实,数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早已将河南人造就成极恋家的群体,这也是河南人性格缺陷之一。历史上有山西人走西口,有安徽人商埠遍布全国的传统,而《南风窗》调查认为,直到现在,河南还是一个没有商业文化的群体。

  有评论认为:“断裂的社会结构、不公平的国民待遇,才是妖魔化河南的元凶。因为人性很容易被苦难扭曲为恶行。”要消灭对河南人的歧视,就要消灭地区的贫困,要均衡发展,帮助河南实现“崛起”。

  而在河南省内,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改善河南形象根本靠发展的观点已达成一致。

  就在深圳打出横幅的时候,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有针对性地对媒体发表了河南官方的观点。他说:“河南人的负面形象说到底还是一个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说用发展来解决所有问题就是这个意思。”

  2005年4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我来河南工作首先关注的还是经济问题。首先把河南经济发展起来,腰杆子硬起来,这是第一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河南的人文建设,加强河南社会发展,通过我们河南自身

和谐社会的建设,来逐步改变外部一些人对河南的误解。”-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