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甘肃白水江发现4只大熊猫尸体 证实是自然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9:52 桂龙新闻网

  国际在线消息 今年4月26日至6月6日,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管辖的白马河保护站倒兑沟,连续发现4只大熊猫尸体,引起了管理局以及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大熊猫是属于自然死亡,还是非自然死亡呢?经过大量现场巡查和对死亡大熊猫尸体进行检验后,近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对外公布这四只大熊猫属于自然死亡。本报记者于12月18日赶赴白马河保护站倒兑沟大熊猫死亡现场,对这一备受国人关注的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采访。

  “国宝”尸体惊现山沟

  2005年4月26日中午时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白马河保护站迭部寨护林员班富生的妹妹班菊连进山挖药途中,在文县铁楼藏族自治乡迭部寨村倒兑沟的杠头沟中,发现溪水中卧着一只大熊猫,走近一看,发现这只大熊猫已经死亡。她立即跑回家将情况告诉给了哥哥。班富生得知消息后,立即将情况报告给白马河保护站值班人员,值班人员在给管理局汇报的同时,与科研管理科下乡的几名同志紧急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并派人赶赴大熊猫死亡现场。4月27日,管理局紧急决定由繁殖中心、科研管理科、白马河保护站和森林公安人员赶往现场进行调查,在未发现枪伤和其它器械伤后,27日下午将大熊猫尸体运回管理局。28日由繁殖中心、科研管理科和管理局抢救办公室技术人员解剖尸体,对大熊猫死因做进一步调查。

  痛失四只“国宝”

  大熊猫尸体的发现,引起了管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调查死因的同时,该局组织全局职工共60多人,在保护区内展开全面巡查,特别是对白马河区域内进行了地毯式清查。

  5月25日中午,白马河保护站迭部寨护林员在辖区铁楼藏族自治乡迭部寨村的杠头沟内发现第二具大熊猫尸体,管理局立即组织科研管理科和森林公安人员赶往出事现场进行了调查,未发现枪伤和其它器械伤后,当天将大熊猫尸体运回管理局,由科研技术人员对尸体进行解剖。

  6月1日,巡护人员在倒兑沟杜家店发现第三具大熊猫尸体,6月6日,管理局组织巡查人员在倒兑沟一带集中巡护时,在迭部寨冯家沟发现第四具大熊猫尸体,管理局先后组织科研技术人员和森林公安人员对大熊猫尸体进行了现场勘验和进一步的调查,也没有发现枪伤及其它器械伤。之后,在管理局工作人员几个月的全面巡查中,再未发现大熊猫尸体。

  “死者”均为雄性

  管理局科研人员经过初步现场勘验和对大熊猫尸体解剖并将部分组织化验后得出的结论是:死亡的4只大熊猫均为雄性。第一只死亡大熊猫年龄在10岁左右,体重122公斤,死亡地点在白马河支流杠头沟的溪流中,距沟口约3公里,海拔2275米,生存环境类型属于针阔混交林,林下缺苞箭竹生长良好。根据大熊猫尸体检验及现场勘验结果,排除了其它动物和人为伤害致死因素。

  第二只大熊猫,死亡在倒兑沟的杠头沟中,距沟口约0.5公里、海拔2000米的溪流边,生存环境为阔叶林,有竹子生长。尸体检验,该熊猫体重52公斤,体形瘦弱,属严重营养不良,根据耳廓破损和牙齿磨损状况,估计年龄在25岁左右。该熊猫在死亡之前已经停食,体内各器官已有一定程度萎缩,体内无脂肪储存,估计为营养消耗殆尽而死。是由于营养不良、年老体弱而引起的死亡。

  第三只大熊猫,死亡在倒兑沟主沟杜家店、海拔2450米的沟边,生存环境类型为针阔混交林,有竹子生长。尸体已经重度腐烂,尸体检验和解剖无法进行。估计该大熊猫死亡时间不超过一周。

  第四只大熊猫,尸体位于冯家沟海拔2385米的小沟边,离正沟水源仅有6米,小沟里有水流出,属于阔混交林的最低边缘,阴坡箭竹生长良好。大熊猫体长120厘米,体宽52厘米,体表无外伤。从腐烂程度判断,此大熊猫死亡时间不超过一周。

  根据管理局历来巡查监测情况,在如此短的时间和如此小的范围内,连续发现4具大熊猫尸体,实属少见,加上死因一时难以断定,管理局于6月17日将调查的详细情况,及时全面上报国家林业局。(本报记者宋维国 田蹊)

  勘验:属于正常“生老病死”

  由于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动物,它们的死亡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大熊猫死亡的原因,人们更是关注。那么,在白马河保护站辖区内发现的这4只死亡的大熊猫究竟是因何死亡的呢?国家林业局的结论是:自然死亡。

  全面排除人为所害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张可荣局长向记者介绍,野外大熊猫的死亡,引起了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在先后进行的3次大规模调查中,工作人员对倒兑沟、迭部寨、寨柯桥、李子坝和阳尕山等5个自然村的村民进行了走访以及根据大熊猫死亡现场的勘验表明,首先排除了人为致死的可能。因为,死亡大熊猫的周围没有人类活动的任何痕迹,大熊猫身上也没有枪伤和其它器械伤。其次,根据对死亡大熊猫脏器组织的检验表明,大熊猫也没有中毒等死亡的任何症状和迹象,因此,人为猎杀致死的可能完全排除。

  并非交配争斗致死

  有人疑问,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大熊猫的发情交配期,在残酷的争斗后,失败者是否因心情“郁闷”或者“失恋”等情绪原因,而以“绝食”等方式自残致死呢?

  就这一疑问,管理局范文安副局长科学地解释说,自然界动物争夺交配权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大熊猫也不例外。虽然此次发现死亡的大熊猫身体上也有争夺打斗时的抓咬伤痕,但这些伤都不能导致死亡,更何况,大熊猫争夺交配权失败后,会安静地走开,它们不会因为争斗失败而“自寻死路”,目前至少还没有发现一例,因此交配争斗致死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死亡与竹开花无关

  今年1月份,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部分地区,作为大熊猫主食的竹子出现了大面积开花的情况,本报也曾进行了报道。得知大熊猫死亡的消息,首先有人认为这可能与竹子开花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情况究竟如何呢?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张可荣局长向记者介绍,根据现场环境的两次集中巡护监测与社区排查表明,白马河保护站辖区缺苞箭竹生长良好,无竹子开花情况,大熊猫食源充足,初步排除竹子开花枯死导致食物短缺而使大熊猫死亡的原因。在发现大熊猫尸体的倒兑沟及其周边地区无开矿污染,林区内的水均为流动水源,人畜都在饮用,未发现中毒现象。调查表明,大熊猫死亡地点周围的箭竹虽然曾有过开花的情况,但大熊猫食用竹种目前生长状况良好,对大熊猫的取食没有构成任何威胁,从全保护区来看,竹子开花的面积占12.2%,至今没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可以肯定地说,死亡的大熊猫与箭竹开花没有关系。

  勘验证实自然死亡

  那么这4只大熊猫究竟是因何而死呢?据张可荣局长介绍,国家林业局收到管理局的报告后,由保护司负责人亲自带队,带领有关专家立即赶到白马河保护站事发现场,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和现场勘验后,确定死亡的4只大熊猫除一只年龄在10岁左右外,其余3只的年龄都在25岁以上(相当于人类的100岁),它们的死亡都属于正常的自然死亡。只不过,以往的自然死亡由于科技和管理手段的落后未能发现,而此次自然死亡的大熊猫之所以被及时发现,也正是保护区工作进步的结果。对自然界任何野生动物的自然死亡,人类是不能也无法干预的。(本报记者宋维国 田蹊)

  死亡的4只大熊猫尸体被及时发现,说明了保护区对大熊猫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工作效率、管理措施的提高。通过此次事件进行的全面巡查表明,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生长不仅十分稳定,其数量增长也十分明显。

  目前,在大熊猫活动主要区域,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造成的影响已基本结束。国家有关部门正筹备在白水江保护区建立野外研究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

  现场踏访 “国宝”粪便清晰可辨

  12月20日早晨,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科杨科长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来到文县铁楼藏族自治乡寨柯桥村迭部寨社,这里是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白马河保护站辖区大熊猫活动的主区域。在村民班富生(也是保护站护林员)家小憩后,我们在杨科长和保护站公安民警许颖的带领下,开始徒步进山,向倒兑沟、杠头沟前进,当天下午3时40分,我们到达杠头沟第一只大熊猫死亡的地点——阴山坡半山腰下的一条小溪边,这里已经被积雪覆盖,但在大熊猫死亡的地点,刨开积雪,大熊猫的粪便和脱落的体毛依然清晰可辨,翠绿箭在山间迎风摇曳,这里的地形陡峭险峻,我们在此行走十分困难。现场踏访结束后,我们于5时40分返回迭部寨班富生家。闻讯赶来的村民们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为保护大熊猫所做的事情。

  村民们告诉记者,自从保护区成立以来,班富生家作为当时保护区的第一个临时养护站并成功抢救养护了第一只大熊猫“文文”后,这里的村民就认识到了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性,不仅主动配合保护区工作,还自发地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道经常上山巡查。砍伐、打猎、放牧等行为在村里已经彻底杜绝,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村民的心中。

  专家察看 食用竹子生长良好

  由于大雪封山,其他几只大熊猫死亡的现场我们无法到达,因此,20日晚9时许,我们返回文县。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张可荣局长告诉记者,国家林业局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此次到达现场调查后认为,保护区能及时发现属于自然死亡的大熊猫,这与多年来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化、管理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经过专家现场察看,在保护区内大熊猫可食用竹子生长态势良好,周围环境是目前大熊猫栖息地中原始状态保护和恢复最好的大熊猫栖息地。而美国内政部鱼和野生动物保护局副局长詹姆斯来到白水江保护区考察后也深感惊讶地说,想不到这里竟然还保存着一片如此好的原始状态的大熊猫栖息地,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足迹表明 大熊猫数量稳中见增

  记者了解到,从此次发现大熊猫尸体开始,工作人员在白水江保护区开展了全面的巡查工作,与2000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大熊猫普查相比,仅在白马河流域调查的68条线路中,就有48条线路有大熊猫大量活动的痕迹,且活动十分频繁。而在白马河保护区的邱家坝以驯养繁殖中心为圆心的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普查过的36条线路中,全部发现了大熊猫活动的痕迹,有的地方距离保护站职工驻地步行仅仅需要半个小时。这说明,在此区域大熊猫的种群和数量不仅稳定,而且有明显的增多,这些都与近年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加大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及加大保护区巡查监测密度和深度等都有极大的关系。

  今年11月初,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再次组织人员,由局领导带队,分4个小组,采用社区访问等方法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调查,至12月15日,外业作业已全面完成,现正在进行内业的整理、数据录入和分析等工作,管理局将根据结论对今冬明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提出新的计划和方法,以保证大熊猫安全越冬。

  社区共管 杜绝人为影响大熊猫

  大熊猫保护工作之所以能有喜人的成果,关键还在于管理局社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张可荣局长告诉记者,其实真正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的不是其他,而是人类本身,因此大熊猫保护关键在于管好人。为了减少和杜绝人为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近年来,保护区在李子坝等地开展了大量的社区工作,帮助辖区村民进行节能改灶,大量减少木材的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在李子坝、迭部寨等主要大熊猫活动区域,山间人行小路已经被荒草覆盖,人们不再主动进山砍伐,不再从事与保护工作不一致的活动。这里已经成为了社区共管成功的范例和典型,并正在其他区域全面推广,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造成的影响也基本结束了。国家有关部门正筹备在白水江保护区建立野外研究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

  来源:国际在线选稿:梁凯昌作者:兰州晨报 宋维国 田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