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代课老师余治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00:27 新京报

  为救人学医,为育人改行教书

  

代课老师余治伟

  11月18日,邻村的郭茂兰带着感冒的儿子摸黑来到余老师家,请余老师打一针。

  

代课老师余治伟

  一个班的课程一肩挑,余治伟老师给学生们上完体育课后,拉住一个学生提出要和他比试比试。

  

代课老师余治伟

  为了培养学生们“知错就改”的习惯,余治伟批改作业采用“当面批改”形式。

  

代课老师余治伟

  爱人蒋盛凤身体不好,田里的活都是余治伟利用上课前后和周末时间做的。

  11月18日下午4点,放学的铃声准时在重庆綦江县高青乡建新村小响起。余治伟合上教案,从敞开的教室门洞望了望没有停歇的毛毛细雨,他叮嘱学生们,“早点回家,不要在路上耍起”。

  余治伟是高青乡建新村小五年级的代课老师,1977年至今,他也是高青乡14名代课老师中教龄最长的一位。

  走出教室的余治伟没有立即回家,而是领着一个学生来到办公室。办公室内,六张大小、高矮不一的办公桌拼放在一起。同样是代课老师的余光荣正在整理识字卡片。

  这次被余治伟找来谈心的学生是刘小军。

  “你想学好吗?”余老师问。“想!”刘小军回答得很干脆。“那你现在这样能学好吗?”余老师接着问。刘小军低头不语。余老师班上一共有19名学生,无一例外,学生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平时就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十一二岁的娃娃哪是一帮老人管得住的?!”余治伟摇头说。

  “现在的孩子聪明,但没有一个让人少操心。”余光荣表达她的同感,“即便这样花心思地搞教学,工资也不过300元,一年还只发10个月的,更不用说保险、进修、评职称……”余治伟没有继续余光荣开始的话题。见自己的话刘小军听进去了,便起身准备送刘小军出门。

  和班里另外14名同学一样,刘小军的父亲也是余老师的学生。“一想到余老师也是我爸爸的老师,我就知道错了!”出了办公室,刘小军踮着脚往家走去。

  屋外,小雨未停。道路泥泞不堪。和同路的学生走过一段危险的石板山路,余治伟几乎小跑起来。“家里的一块田埂被雨水冲垮了,已经流了半天了,再不堵起来,田里的一点水都要流光了。”

  余治伟边走边招呼跟在身后的记者动作快点。

  余治伟和妻子蒋盛凤现在还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石房内。尽管都是50多岁的人了,但他们还是坚持种着2亩多的土地。因为老伴身体不好,田里家里一切重活都落在余治伟一个人的肩上。

  “虽说孩子们都大了,但他们一人是一家,现在还做得动,就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余治伟嘴上这么说,其实他心里是想通过这一方式来弥补他对一儿一女的愧疚。

  在余治伟看来,要是1986年他听从亲戚“弃教从医”的建议,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是另一种命运。

  “因为没钱也没关系,女儿上的是职高;成绩不错的儿子最后却只能去上中专。”余治伟心中对儿女的歉意始终无法派遣。

  话不多的蒋盛凤这个时候正在灶台做饭,倒是前来串门的邻居把余治伟带入另一种情绪。

  “老余可是一个多面手,不仅书教得好,人、牲口一般的常见病也能看。”

  比余治伟大9岁的全治明这样评价余治伟。

  比起为附近的人畜治病,余治伟更愿意说起,“我的学生里面已经有1个硕士生、11个本科生了,像全碧宜在綦江县建委,是我1977年的学生;许昌雄、许昌福都是我1985年的学生;还有田敬、邵怒涛、刘静……”

  山里的夜静得出奇,在余治伟备课的桌边,记者和他有下面这样一段对话:“上高中的时候,你学的是卫生专业,按理说应该从医的?”

  “一个救人,一个育人,我选择了后者。还有一个原因是爱人身体不好,如果我出门常年不回家,家里的田她一个种不了。”

  “教书这么多年,还有让你觉得难的地方吗?”

  “语文课程变化大,最花时间。”

  “已经50岁了,还打算教下去吗?”

  “只要还让我教,我还打算教!”

  “西部有些省已经计划2006年清退所有的代课老师,有没有考虑过哪天别人不让你教了?”

  “这个问题早些年想得多,现在反倒不想了。”

  当天晚上,余治伟为全华侨和郭茂兰7岁的儿子治了感冒,还为村民许景贤腿部扎了银针。被雨水冲垮的田埂是第二天早上6点多堵上的。

  重庆时报 马金辉 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