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过好民俗节日需民族自觉 访民俗研究专家刘守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05:12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 张云宽

  

过好民俗节日需民族自觉访民俗研究专家刘守华(图)

  刘守华,1935年8月出生,湖北仙桃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等职,从事民间文化研究40多年。

  年年岁岁迎圣诞,岁岁年年过洋节。年轻人中悄然兴起的这种风气,引起不少国人担忧:传统民俗节日会不会受冷落?我省知名民俗专家刘守华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过好民俗节日,坚守文化传统,需要民族自觉,大可不必谈“洋”色变。文化正是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丰富起来的。

  圣诞节来临之际,刘守华在家中接受记者专访。“圣诞节后,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旦,紧接着就是新春佳节。这两个重要节日,对国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传统节日与节日民俗不会因‘洋’节而冲淡。”这位毕生致力于民间文学和民俗传统研究与教学的古稀老人,言语舒缓而坚定。

  刘守华说,逢到喜事,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像过节一样,这个“节”指的就是民俗节日,可见民俗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在我们这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民俗节日已经具有宗教信仰、人际交流、文化娱乐与调节人生节奏的诸多功能。比如说春节,亲人团聚,访邻问友,相互祈福,增进感情,化解疙瘩,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过好民俗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刘守华解释说,“人们祭拜天神、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无论关系亲疏远近,地位高低贵贱,互相走动,嘘寒问暖,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享受生活,放松心情,以此调节人生节奏,又有利于人与自我的和谐。”

  刘守华指出,延续千百年的民俗节日,逐渐从最初的原始信仰及神秘的风俗活动中解脱出来,演化成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在整个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独特的亲和力。正因为此,传统民俗节日不可替代并生命长久。“不可否认,当前,民俗节日有变味的倾向。”刘守华说:“比如,将过节视作大吃大喝、放纵自己的时机;再比如,民俗节日蜕变成简单的吃粽子、吃月饼、吃元宵。将民俗节日与民俗文化割裂开来,使节日变得寡味,令老百姓热情减退,兴趣度降低。”

  对年轻人过洋节,刘守华表示了一个长者的宽容:“一方面,是因为好奇;一方面,显得自身时尚。在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一些国家不也过春节和端午节吗?问题的关键是,在过洋节的同时,更要珍视本土的民俗节日,守住我们文化的根。”

  “民俗节日是人类文化的亮点和汇聚。对一个国家而言,它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展示。过好本民族的民俗节日,需要民族自觉。”刘守华建议,“政府要增强以人为本的观念,应充分体现群众意愿,将民俗活动组织好;还应该出台一些具体措施,强化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比如是否可考虑在一些传统节日实行休假等等。作为个体,要认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接受民俗节日的文化熏陶,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自觉珍爱并保护好本民族民俗节日。”

  2002年,全国文化界呼吁抢救保护包括民俗节日在内的民间文化遗产,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次年,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化工程在全国展开。去年,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上签字。

  今年,国务院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意见》明确指出,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这些,刘守华显得异常兴奋:“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充分享受好民俗节日这项文化权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