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发展的生动展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11:09 解放日报

  冬日的寒冷,挡不住高涨的热情。北京展览馆,成为冬季北京时下最“热”的地方。

  热情的焦点,就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等13个部门共同主办的“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是一次“十五”科学发展成果的生动展示,是一次“十一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有力宣告。

  参观者的热情远远超出主办者的预期。据负责具体承办上海展区的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透露,展出时间昨天已再次延长,26日闭幕。这一展会原定展出5天,之前已经延长至8天,昨天第二次延长,将总共展出10天,展览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增加了一倍。

  “绿色”展板反映科学发展轨迹

  一进上海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综合反映上海科学发展轨迹的巨大展板,用绿色照明新光源LED发光体制作,非常醒目。展板上显示的是两根“逆向而动”的曲线:一条是“经济连续十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上行曲线,用绿色标识;一条是“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持续下降”的下行曲线,用红色标识。不断跳动的“绿线”与“红线”,直观记录了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支持下,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全市生产总值翻两番,能源消耗总量只增一倍,GDP日益变“轻”变“绿”的历程。

  12月21日晚,这一展板给前来上海展区参观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表示,这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果。上海的GDP上去,能耗下来,这完全符合中央的要求。

  场外寒风阵阵,馆内暖意融融。

  农田秸秆“登堂入室”变展材,一杯清水“蒸汽魔力”洗尽车尘,新型汽车喝足氢气轻驰自如,节能生态住宅冬暖夏凉“超低消耗”,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四通八达……上海展区浓缩了上海科学发展的生动素材,点点滴滴中触动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弦。

  北京市民魏嘉看完上海展区后点评为“用节约理念办节约型社会展览的最好示范”;中国科技馆的黄体茂感言“用节约理念办节约展览值得提倡”。许多普通市民告诉记者,之所以觉得上海展区好看,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节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节约精彩,触摸到了未来生活会是啥模样。

  新概念车聚焦未来亮点

  代表着新一代汽车发展方向的“春晖三号”动力平台新概念展示车,是上海展区又一大亮点。几乎每一位参观者,都会在它面前驻足细看,并要求解说员详细讲解。他们问得可仔细了:这车什么时候能够生产出来啊?北京开奥运会时会有吗?家庭用能省多少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甚至还瞅准机会开车过了把瘾。

  这辆吸引眼球的新概念展示车,到底有什么特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教授向记者介绍,神奇之一,它喝的是氢气,排的是清水,无污染、零排放;神奇之二,它不是靠一个发动机工作,而是四轮轮毂电机同时驱动;神奇之三,车身采用镁合金,非常轻巧。氢气,目前我国工业生产有相当数量剩余;镁合金,又是我国比较丰富的有色金属———仅仅这两点,就注定了这辆“新汽车”的节约特质,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内涵不谋而合。

  当得知这种新能源汽车,我们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完全自己生产的,而且先进程度与发达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一些北京市民都感到非常振奋。北京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在留言簿上挥笔写下“科技节能,前途光明”八个大字,表达了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信心。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说,这辆车的研发技术路径,完全符合当今国际先进理念。

  参观展览会的一些领导同志,更对这种新概念展示车寄予厚望,希望上海加快发展,尽快出成果。他们对制造氢能源的成本很关心,听说利用工业产能剩余的氢气可以满足现阶段需求,未来还可以进一步从天然气和太阳能中获得氢能源后,表示赞许。

  节约创意处处有魅力

  现场一台小巧的蒸汽洗车机,也引起了许多参观者的注意。听说这台机器只需用一杯水,就能洗净一辆车,大家颇感兴趣。工作人员当场演示,一分钟不到,一块“蓬头垢面”的汽车前盖板就被洗得干干净净。听说这种洗车,成本只需 1.5元,有关领导当场表示这个项目很好,这种洗车方法,既可以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又没有增加消费者的负担,经营者也赚到了钱,一举三得。

  一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展览,一次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牵动着各方的心,也在千万普通百姓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正是科学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深入人心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郑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