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6:31 华商网-华商晨报

  

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歌(图)

  关鹤岩

  

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歌(图)
我们都是那个“丢手绢”的孩子

  12月19日正午时分,《丢手绢》的曲作者关鹤岩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5岁。关老与世长辞之际正是全国各地孩子们吃午餐的时间,午餐之后,也许他们去操场上玩“丢手绢”的时间就到了。

  全国有多少人的童年是“丢手绢”这个游戏陪伴的?这个数据我不敢随意推测,但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曾经是围成一圈拍手唱歌的孩子们当中的一员,当那条象征着无限信任的小手绢轻轻地被同伴放在自己身后时,快乐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1948年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丢手绢》之后,关鹤岩依旧马不停蹄地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耕耘,创作了《陕北民歌五首》等优秀作品,凭借一腔热情,成为国内文艺界受人尊敬的前辈。

  本期“文化壹周”就是从这位长者的辞世说起,谈谈永远的《丢手绢》,谈谈影响我们生活并带来无数欢乐的一歌一曲。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让我们在心底轻轻地哼唱起这首歌,用歌声与关鹤岩老人作别,愿老人安息,他会在“丢”过手绢的每一个孩子心里永生!文/杨东城

  一首《丢手绢》把我们带到了一组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他们的受众和传播者是儿童,他们曾经留在几代人的记忆中。今天,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把它们重新展现出来。如果您还记忆犹新,请一边看我们的文字,一边和着这歌声。

  五十至七十年代

  问:能一下唱出五首您小时候唱过的歌曲吗?每首唱一句就行!

  答:“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呀……”“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生产队里养了一只小鸭子……”

  接受记者采访的是一位60岁的大娘,采访当时,她正在中山公园散步。她想起并唱出上面五句歌的时间比记者在采访本上的记录速度要快得多。老人说,她小时候唱过这些歌,等到她的孩子刚会跑的时候,唱的也是这些歌。

  经典儿歌的摇篮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质朴可爱的儿歌,已经传唱了近40年。

  当年,潘振声创作《一分钱》的时候,正处在一个学雷锋的时代,孩子们也对做好事充满了热情。于是,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的邀请,潘振声写了这首儿歌。“我那时在小学当大队辅导员,我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文具盒,里面总是放满了硬币,都是孩子们捡到了交上来的。那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孩子们和交警关系非常亲密,经常是走出校门很远了,还频频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叔叔再见!叔叔再见!’我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

  除了《一分钱》以外,潘振声还创作了上千首儿童歌曲,最著名的有:《小鸭子》、《好妈妈》、《嘀哩嘀哩》、《祖国祖国我爱你》。“生产队里养了一只小鸭子”、“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都是我们能回忆起来的佳作。

  雷锋的事迹同他的名字一同刻在了中国的记忆中。于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曲因为旋律与歌词斗志昂扬、简洁有力而流行甚广,甚至现在仍有众多新世纪的儿童传唱。

  从建国到70年代的30年间,是中国儿歌最繁荣的时期。被广泛传唱,流行数十年不衰的有:《小燕子》、《读书郎》、《娃哈哈》、《我们的田野》、《小小螺丝帽》、《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八十年代

  问:知道关鹤岩是谁吗?

  答:不知道。

  问:那《丢手绢》呢?

  答:知道。“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

  问:关鹤岩是《丢手绢》的曲作者,他去世了,知道吗?

  答:不知道啊!挺遗憾。

  这是记者采访某事业单位客户经理刘石时的一番对话。生于1981年的刘石说,小时候经常玩丢手绢的游戏,自然对这首《丢手绢》再熟悉不过。其实,手绢我们“丢”了几十年。从我们到我们的父辈,甚至再到我们的祖父辈。

  兼容并包的年代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童年》)、“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雪绒花,雪绒花”(《雪绒花》)、“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咯嘀咯嘀咯嘀咯嘀咯嘀咯嘀,我们爱你”(《聪明的一休》)、“哦可爱的蓝精灵”(《蓝精灵》)……

  这些歌曲是不是有些人现在还能唱得完整?这绝对是80年代儿童歌曲的主流。如果说开放的姿态是80年代一大特色,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另一种传统。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嘀嘀嘀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妈妈的吻》)……

  80年代的儿童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同样,他们的儿歌也会承上启下。

  上一辈乃至几辈的少年儿童们唱过的歌曲,经过时间的积淀,它们同样进入到传统的经典行列。《闪闪的红星》、《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依然是80年代儿童的主旋律。

  80年代的儿童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童年伴着歌声,而这歌声又是兼容并包后的果实。

  九十年代

  问:还能想起童年唱得最多的歌是什么吗?

  答:想不起来了。

  问:为什么?

  答:太多了。

  问:非要找出来一首呢?

  答:《水手》。

  沈阳一高校的学生那玥告诉记者她生在80年代,成长在90年代,第一批追星族就是她的一个代名词。

  每次看到赵丽蓉老师和郭达、蔡明的那个关于追星族的小品,都像是在说自己的故事。

  儿童的少了成人的多了

  如果说80年代还有《歌声与微笑》、《世上只有妈妈好》、《小螺号》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儿童歌曲,那么到了90年代,国内儿童歌曲的创作几乎是空白。

  这种空白是与80年代末开始国内整个流行音乐创作走向低谷和寂寥的情景一致。

  80年代经历过的创作高峰在90年代真不知道丢落到什么地方去了。但此时的孩子不能说没有歌曲可唱,只是老师和音乐课本上教的仍是80年代的儿童歌曲,甚至更早的是五六十年代的。

  现在网上以“儿童歌曲”的关键词来搜索,归为“儿童歌曲”的歌中,几乎没有是90年代期间创作的。

  这个时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成人歌曲、电视剧歌曲逐渐走向孩子,伴随着他们长大。

  男孩看金庸的武侠片、女孩看琼瑶的言情剧似乎成了这个年代的准则。《射雕英雄传》的粤语主题歌就像翁美玲的贴纸画一样成为童年的记忆碎片。而女孩子们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小婉君”、《青青河边草》。

  除此之外,从80年代开始就在各电视台热播的《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等中国古典名著电视剧在90年代继续伴随孩子成长。“是谁把你带到我身边,是那弯弯的月亮月亮……”这是现在我们举办文艺会演还在使用的旋律吧?

  90年代还有一股旋风不能忽视,港台流行歌曲对内地的冲击。“四大天王”、王杰、姜育恒、张雨生、梅艳芳……我们不只名字熟悉,他们的歌曲也信手拈来。

  新世纪

  问:小朋友,你会唱什么歌?

  答:《老鼠爱大米》!“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问:还会别的吗?

  答:会啊!我还会刀郎的《情人》……

  这是记者在沈阳一家幼儿园采访时的情景。接受采访的是一位5岁的小男孩。看着孩子天真的眼睛,听着他用稚嫩的声音唱出的歌曲,记者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

  我们还有儿歌吗?

  老师没有儿歌教了,孩子们也不学习老儿歌了,看电视、听广播、听周围的人在唱……新世纪的儿童一开始就接受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熏陶。

  我们无法指责孩子,他们还没有分辨能力,别人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可是翻翻音乐书,找找音像店里的磁带碟片,我们又能拿出什么留给孩子们呢?本报记者马光

  ■专家声音

  要耐得住寂寞

  潘振声,著名儿歌作曲家,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代表作:《小鸭子》、《一分钱》、《嘀哩嘀哩》

  潘振声老师认为,儿歌不仅是儿童的事,也是大人的事。儿童需要好儿歌就相当于需要好的创作者。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儿歌创作的情况?

  潘振声:儿童歌曲创作是一门学科,就像医学院有小儿科,而音乐院校却没有“小儿科”。好多作曲家毕业后,不会写儿歌,或写得不像,孩子怎么能接受和喜爱呢?另外,由于音乐院校没有儿童创作这一课,许多爱好儿歌创作的人“想学无门”。这就是中国儿歌创作的现状。

  记者:现在好像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创作儿童歌曲,他们觉得写儿歌出名难,得到的少,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潘振声:英雄多寂寞。写儿歌也一样,名利要看得很淡。记者:您对儿歌创作有什么建议?

  潘振声:非常简单。给孩子写的东西既不能成人化,更不能虚假。曲调要跳跃优美。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易学易唱,一旦唱了就要琅琅上口。

  一个萎缩的阶段

  吴颂今,国家一级词曲作家,资深音乐制作人。代表作:《茶山情歌》记者:您觉得现在中国儿歌处于怎样一个情况?

  吴颂今:处在一个萎缩的阶段。孩子没有适合的儿童歌曲,年轻的儿歌创作者没有接班人。总之,很让人担忧。

  记者: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吴颂今:首先传媒缺少对儿童的正确引导。我曾看见过一家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儿童演唱成人歌曲的比赛,电视里孩子们唱的都是爱来爱去的歌曲,你说这样会起到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另一方面,搞儿歌创作的越来越少。音乐创作目前的功利性太强。还有,写儿歌并不简单。给孩子们写歌要考虑曲调简单些,音律最多也就跨十度,歌词要适合孩子的思维,所以有时候比写一首成人歌曲要难。

  记者:对于改变目前儿歌的窘境,您有什么好的想法?

  吴颂今:不能故步自封。歌词内容要创新。同时可以吸收流行歌曲的元素进来。我就尝试过把流行歌曲特点和儿童歌曲特点结合起来创作儿歌。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总之需要更多人的关心。本报记者马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