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经济再上台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10:30 解放日报

  本报述评(记者郑红陈春艳)岁末申城,热力不减。洋山港一期刚开港,两家国际港航巨头就把目光转向二期,将共同参与洋山深水港区二期投资经营;花旗、招行等国内外重量级金融企业更是高调亮相,要在陆家嘴地区留下自己的标志性建筑。

  就是这样的热力,使得上海综合经济实力,在2005年站上了新的台阶。经济总量有望实现连续第十四年两位数增长,上海经济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在此之前,国家战略工程洋
山深水港正式开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获得重大进展。

  站上2005年新台阶,回望即将挥别的“十五”,可以看见,上海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的轨迹清晰而坚实。这一路走过的辉煌,归功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财政实力稳固公共利益有保障

  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显著增强,不仅仅依靠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更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地方财政收入不断攀升。这种攀升,离不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

  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首次迈上“千亿等级”,达到1119.72亿元,是2000年的2.25倍。2001年,上海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53.86亿元;2002年比2001年增加165.93亿元,达到719.79亿元;2003年又比2002年增加179.5亿元,实现899.29亿元;而2004年相比2003年,更是一下子增加了220多亿元。

  稳固的财政收入,是国民财富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正是有了强大的财政实力,上海这几年用于文教、卫生、科学部门的财政支出稳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蓬勃发展的更大动力。2004年,上海用于卫生的财政支出达31.76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8.09亿元;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达155.35亿元,比2000年多支出了61.56亿元。

  市场体系完善各种资本竞风流

  一个全国性的现代大市场体系,已经在上海出现。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每一天,巨额的资金和商品,在这个城市快速集聚、交易、流动,并迅速辐射全国,实现合理配置。

  市场,已成为申城经济中最活跃的元素。

  伴随市场因子的日趋活跃,政府职能悄悄转变。“十五”期间,上海三批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00余个项目被取消、调整,38项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初步实现,为市场的健康运转提供了更加坚实和宽广的平台。

  日趋健全的市场体系,让各类资本有了更加公平的竞争舞台。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回眸“十五”不难发现,上海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学的投资格局已初步形成。“十五”期间,上海工业总产值净增近1万亿元,国有企业骨干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申城非公有制经济也发展迅速,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0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

  物价走势温和旅游娱乐更潇洒

  今年以来,上海物价走势始终保持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各月累计同比涨幅都在1%上下,最高也只有1.5%。这种“温和”,贯穿着整个“十五”。2001年至2004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上一年分别持平、涨0.5%、涨0.1%、涨2.2%。

  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的价格,太高或太低,对整个经济运行都不好,太高有通胀之虞,太低有通缩之忧。上海物价水平,尽管在 2003年有所偏低,但就“十五”总体趋势看,还是属于适度温和。这也是上海经济运行环境始终保持良性健康的重要因素。

  城市经济实力稳步攀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再加上物价适中,使得市民消费内容不断丰富。在上海,单单是吃,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餐饮美食在上海尽可享用,但“吃”的绝对额增大的同时,相对数却在缩小。统计资料显示,上海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即通常所说的“恩格尔系数”,近年来不断走低。 2001年是 43.4, 2002年是 39.4, 2003年为 37.2, 2004年进一步降至 36.4。恩格尔系数,是经济学上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数值日趋变小是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依据。吃的支出相对少了,旅游娱乐、教育文化等消费自然更潇洒。以文化娱乐支出为例, 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是 474元,比 2000年多了整整 327元。

  经济结构转型驾驭波动更从容

  耀眼的发展数据背后,考验其实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2003年,非典; 2004年,禽流感; 2005年,“麦莎”台风……突如其来的天灾,一次次冲击着上海经济抗风险的能力。加入世贸组织后直面全球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可回避的经济变革,也一次次考验着上海经济的抗波动力。更艰巨的挑战还在于,在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后,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紧缺,已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

  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从粗放式增长走向集约化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新理念,一点一滴融入城市经济跳动的脉搏。宏观层面,政府不再把 GDP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适度”、“稳定”、“和谐”,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面对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一些过热现象,上海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主动积极应对,不仅成功遏制了房价快速上扬势头,而且避免了市场大起大落,驾驭经济波动能力明显增强。微观层面,先进制造业企业稳步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加速推进,成为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两股重要推力。

  意料之中,或是意料之外,新的考验也许还会出现。走过“十五”,展望“十一五”,上海经济必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容应对种种历练,变得更为成熟自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