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探索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教育部提出全国推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16:27 郑州晚报
河南探索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部提出全国推广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校赵宗华校长向记者介绍三中几年来取得的成绩。12月20日,教育部提出新郑经验应在全国推广。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在师资力量不变、生源不变和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河南省新郑市在几年时间内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改变操作模式,使全市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而3所高中更实现了无差别教育,基本解决了困扰教育界多年的“择校”问题,并带动了新郑高中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12月20日,教育部调研组到新郑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新郑所作的努力和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新郑经验应在全国推广。

  校史7年的示范性高中

  12月23日上午,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校办公室内,赵宗华校长正忙着一天的工作,沙发上的几块奖牌十分显眼:郑州市2004、2005年度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示范性高中……

  自1998年才开始招生的新郑三中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不能不算一个奇迹。“三中招生的第二年就获得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从开始就没有弱于一中和二中。”新郑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赵二建科长介绍说。

  而新郑三中取得的成绩,都源于新郑市实施多年的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1998年前,新郑市只有一中和二中两所普通高中,这两所高中同处市区繁华地段,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大体相当,但由于“新郑一中是市级重点高中”,因此两校生源相差悬殊,高考成绩更相距甚远。

  “教师、硬件都差不多,为什么一中是名牌校,二中成薄弱校?一中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二中能考上一个就很了不起,因为二中是在一中挑完尖子生后才招生的。”1998年从新郑二中抽调到三中的许永平老师告诉《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

  许老师介绍说,正因为两所普通高中有如此大的差距,当时二中的老师们意见纷纷,学生、家长也对二中十分不满。

  在此情况下,结合当时初中毕业生人数增多的现状,新郑市决定新建三中,并抽调优秀教师充实到三中,拉平三校在师资和硬件上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新郑市从生源上解决了三校之间的平均分配,自此初出襁褓的三中就具有了与一中赛跑的健康体魄,同样受益的还有二中。

  而缩小三校之间的差距,实现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是新郑市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的一个。

  30多名校长管理不善离职

  “新郑市的教育均衡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只不过那时候没有‘教育均衡’这个概念,我们就想通过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新郑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赵二建科长说。

  新郑市均衡教育的最初思路是:布局定点,减少小学、初中的数量,集中教育资源,缩小教学差距,提高教学质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教育格局是,小学和初中太分散,最小的一个小学只有5个班、每班10多个人,有的老师要带两个班级、教所有的课程,这样怎么提高教学质量?”赵二建告诉记者,因此布局定点成了首要完成的工作。

  经过1980年、1989年、1995年3次大调整,新郑市完小从撤并初期的304所减少到140所,初中从当初的288所减少到目前的28所,“布局改造基本完成”。

  “当时村村都有小学,孩子们上学十分方便,很多村民不同意撤并,村干部也不愿意在自己任内学校被撤,撤并工作阻力很大。”赵二建回忆,为此有关人员走村串户向村民和村干部做细致认真的工作,才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完成。

  布局定点完成后,新郑市开始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各校之间的差距,推进均衡发展。“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校常规管理等方面把弱校分成3类,对症下药。”

  对办学硬件设施弱的学校,新郑市通过市里投一部分、乡里拿一部分和村里筹一部分的措施,整合撤并前的资源,增强了硬件配置。“最难的是如何增强弱校的师资配置和常规管理。”赵二建说,为此新郑市下了一番工夫。

  “对师资薄弱的学校,首先从政策上倾向弱校,调配优秀教师到弱校,让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强校和弱校教师交流,使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结成帮扶对象,城里老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更为重要的是,从1992年开始,新郑市教育系统新进的毕业生首先要到穷困、边远的薄弱学校任教,‘新毕业生第一年不留城,前3年不进城’。”新郑市教体局朱德民局长说,就是要从政策上向薄弱学校倾斜。而对加强薄弱学校的常规管理,新郑市更猛下狠药。

  “从1995年到现在,前后有30名校长因管理不善离职。”赵二建说,对管理薄弱的学校,教体局组织有经验的学校领导到弱校介绍经验,并支派专人到弱校蹲点,指导管理工作,对管理好的学校则给予奖励,“管理实在不行的校长只能离职”。

  校长抓阄选学生

  小学、初中在教育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相对的均衡,新郑市开始实施高中教育资源的均衡,确切地讲就是如何让二中和一中消除巨大的差距。这一步很难。

  1997年,新郑市尝试如何走好这步棋,不承想这一步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为初中分名额、为高中均生源,这是新郑市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朱德民说。

  在布局定点前,新郑市一些农村初中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按照同一分数线录取毕业生,个别弱校可能没有一个学生能上高中。

  “从1997年起,我们改变过去全市统一划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办法,依据各初中的毕业生人数、教体局各科室对初中的评估等因素,把普通高中统招生的名额分配到各学校,不再将中招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惟一标准。”赵二建说,经过改革后,一些农村弱校升入高中的人数增加,“虽然从分数上看,这些学生的中招分数可能低些,但这些学生入高中后的成绩提高很快。”

  “要实现各高中之间的均衡发展,必须从生源上实现均衡,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朱德民说。如何从生源上实现均衡?通俗点讲,新郑市的做法是让校长抓阄选学生。

  “我们将名额分配后,把进入招生计划的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包’,每个‘包’内的学生平均分数、男女生比例都完全一样,然后由几所高中的校长抓阄选学生。”赵二建说,校长们选学生时,电视台公开播放,直接将校长们抽中的学生名单公布,杜绝了徇私舞弊现象。

  由此,在师资配置、硬件设施相当的前提下,新郑市高中教育又实现了生源的均衡配置,高中之间的新一轮挑战开始了。

  “1998年三中开始招生,一些家长对三中很不信任,当看到孩子们被分到三中后,跑到基础教育科又哭又闹,要求调回一中,但局里顶住压力一个没有调整。”赵二建说,他自己的孩子、局教研室主任的孩子都曾在三中上学,现在已升入不错的高校,而教体局不少同事的孩子都在三中读书。

  一所名校到三所名校

  “相同的师资力量、相同的硬件设施、相同的生源,我们只不过改变了一种操作模式,就把二中和三中都变成了‘名校’,新郑市的3所普通高中在竞争中实力都有提升。”赵二建说,新郑教育所取得的成绩都归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2001年,三中第一批学生毕业,吴春晖考入北京大学,而他正是在新郑市“给初中分名额”政策实施后进入三中的,“他考入高中的成绩在新郑市排到200名以后”。除北京大学外,三中当年的毕业生有进入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其他重点高校人数也很可观。

  “从一开始我们就对三中很放心,但3年内还是顶住了不少压力,第一届学生毕业后我们彻底放松,再没有家长要求调整学校了,而二中在改革后成绩也迅速进步。”赵二建说,自改革后,每次郑州市开年度表彰大会,其他县市只有一所优质示范性高中奖牌,“而我们要领3个,因为我们有了3所名校”。

  新郑市的教育均衡规划自实施以来,带来的不仅仅是优质高中的增加,对老师来讲,还有看得见的实惠。1998年从二中进入三中的郭建超老师说:“在二中时,新郑市教体局开表彰会,奖一中10万元,二中只有几千,老师们的怨言很多,但现在都一样了。”

  教师们的怨言少了、积极性提高了,同时满意的还有家长,能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更多了。

  “教育均衡发展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使有限的资源实现了最佳优化配置,新郑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一中、二中都曾任教、现为三中校长的赵宗华告诉《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

  赵二建介绍,教育的均衡发展给新郑带来了新气象:新郑的中学没有重点班、普通班之分,因为每个班的实力都一样;新郑的学生家长很少会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择校”,因为师资生源是均衡的;收费高的私立学校也很难在新郑生存,因为均衡发展调动各校竞争,校与校之间差别已经很小。

  据河南省新郑市教体局局长朱德民介绍,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新郑市正准备在教育均衡之路上走得更远:“

十一五”计划内,完小将调整到90多所,继续对薄弱初中、小学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均衡走向深入。(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 文/图 )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