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家发改委专家支招河南 依托天时地利把产品做精做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2:45 东方今报

  今报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是工业不强,要想改变,需抓住一两个“产品”做精做透。昨天,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云接受本报专访,给我省县级市经济发展支招。

  工业不强是发展软肋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是工业不强。”长期从事全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王青云头一句话,就点出了我省县域经济结构里的“弱链”。

  他说,20年前,东南部地区的县级城市,比如中山、义乌等,就开始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而中部地区一些县城费力发展起来的一些产业,由于竞争力不强很多已经萎缩。但是,中原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并非没有出路。

  王青云说,进入“百强县”,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依靠区域内有明显优势的资源,发展“我有人无”的产业,如东南部一些县城的渔业、丝绸业等;二是“傍”大城市,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大城市“吃肉”,小县城“喝汤”,相得益彰。

  中原地区县城的四条出路

  具体到河南的县级城市发展,王青云指出了四条出路。

  第一,充分发挥“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发展大城市工业的配套设施企业。

  第二,发展农产品加工。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得天独厚,加上县城是农村和大城市的中间地带,发展农产品加工占了“天时地利”。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向浙江、广东的一些县级市学习,不要贪多,只抓住一两个产品做大、做精、做透。像鞋子、袜子、帽子等小商品产业,一个镇可以开出几十家、上百家作坊、工厂,像拧绳一样结成合力,面向全国打响品牌。

  第四,县城核心地位不变。王青云强调,并非所有的乡镇都适合发展加工工业,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大部分精力,还是要放在县城的发展上。因为县城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人口、规模都必然扩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必将跟着红火起来,可以反哺工业,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相关新闻

  让巩义撑起郑汴洛工业走廊

  □记者 王秋欣

  今报讯 让巩义发展成“中国矿山机械、建材机械之乡”,并成为郑汴洛工业走廊的战略支撑点。昨天,国家、省、市各级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专家聚到一起,评审巩义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在未来5年里,巩义市要努力发展成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的战略支撑点。为此,巩义将加快实现由资源主导型工业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协调发展型转变。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打造“中国矿山机械、建材机械之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