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衡阳市由“送”文化转向“种”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3:13 光明网

  本报讯(记者唐湘岳、通讯员王永华)12月10日上午,湖南衡阳县三湖镇白羊村学校的操坪上,一场由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吸引了上万名观众。据衡阳市委宣传部长阳新丽介绍,像三湖镇这样完全由农民组成的演出队在各村巡回演出,是该市近年来坚持由送文化转向“种”文化结出的硕果。

  2001年3月,衡阳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慰问演出团在衡
南县向阳镇演出时,一位农民向慰问团负责人反映,这样的慰问演出虽然好,但只能乐一阵子。要想长期受益,就要有我们农民自己的文艺人才和演出队伍,像种子一样“种”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呼声,使该市的决策者意识到,“三下乡”不如“常在乡”,“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当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宣传部门牵头,会同相关单位改变往年的做法,把单纯的“送”文化转向既“送”又“种”,把“三下乡”变成“留在乡”。

  首先,大力改良“种”文化的土壤。从2002年开始,市、县两级先后拨出1000多万元,把农村原来闲置的小操坪、礼堂、戏台、堂屋进行改造,并添置设施,更新内容,使其成为“种”文化的“沃土”和村民的文化活动场地。其次,选择优秀文化的“种子”作为培植“种”文化的品种。该市文化部门组织专门班子,千方百计做好传承本土文化工作,将祁剧、花鼓戏、剪纸艺术、舞龙等民间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优秀品种筛选、整理。同时,积极培育好新生文化,如腰鼓、现代歌舞、庭园文化等。

  衡阳市把提升文化骨干和农技“土专家”素质作为“送”文化的主要途径。近5年来,对全市1831名农村文化骨干进行脱产培训,乡村有5万多名农技“土专家”,参加了由当地科协组织的培训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文化的“种籽”遍撒乡村屋场,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整体素质,而且传播了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文明的生活方式留在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今年秋收过后,衡阳县西渡镇咸水村用半个月时间,村民自发地向传统的卫生陋习开战,高标准建好了一个自来水房、一个沼气池、一个无害化厕所、一个卫生澡堂、一个洁净猪圈,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培养了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