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乡统筹发展,高平台上谋新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7:26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十五”即将辉煌走过,“十一五”正向我们迎面走来。“成就辉煌振奋人心,目标宏伟催人奋进。”今后5年,南京郊县发展将有着更多期待:与2005年相比,力争GDP年均递增19%以上,实现4年翻番;力争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5%以上,实现3年翻番;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年均递增40%以上,实现两年翻番……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谋求郊县经济高平台上新发展,将贯穿南京“十一五”发展的始终。

  目标已定,思路明晰。12月8日,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委会上通过《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十一五”期间我市将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郊县经济较快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

  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郊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南京开始在高平台上谋新解。

  扩大统筹面,公共产品服务向郊县延伸

  12月13日,浦口桥北地区的两收费站拆除。同一天,浦口区委书记戚鲁告诉记者,一个占地近3平方公里、号称华东地区最大的销品茂(大型购物中心)明年4月将在浦口老桥北收费站附近地区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28亿元的销品茂,规划面积有4个新街口地区大小,建成后将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百货超市、建材家居于一身,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仅商业停车位就有5000个。预计2008年可全部建成投入运营。目前,沃尔玛已决定进驻。

  拥有一个大型商场,是浦口人多年的梦想。有关人士介绍说,虽然目前浦口已对以桥北路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商贸业的发展仍严重滞后于该区城市化发展,每年浦口仍有70%的购买量流向江南地区。正是基于这个考虑,该区才不遗余力地推动华东地区最大销品茂的建设。

  的确,根据市委农工办统计,对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我市目前仍存在城乡公共产品服务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民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的现象。

  也正是如此,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我市“十一五”期间不仅对郊县经济发展进行重点支持,还将对郊县社会事业进行倾斜。如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将全面提高郊县三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南、城北、江北3个重要市场群的发展水平;加快六合雄州、溧水永阳、高淳淳溪三个商贸区的发展。

  搭建平台,建立城乡共赢协调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通过城区资金、技术、项目向郊县转移,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但在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打造一个便利的平台,让项目顺利落地。

  7月8日,高淳经济开发区与南京理工—白下科学园管理办公室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高淳开发区建设南理工—高淳产业基地,从而拉开了白下区与高淳县结对帮促的序幕。

  与其说是帮促项目,倒不如说是合作项目。在签署的意向书上,明确注明了项目初步制定的两种收益分配方法。第一种为:前5年,凡白下科技园帮助“引进落地”的企业,高淳经济开发区应将该企业年度县级财政收入留存部分的20%转移支付给白下科技园,并承担对引进企业的政策扶持。第二种为:前5年,高淳经济开发区将该企业年度县级财政收入地方留存部分的50%转移支付给白下科技园,由白下科技园负责兑现企业扶持政策。无论采取何种办法,在6至10年内按双方商定递减,第11年起全部收益归高淳经济开发区。

  其实,产业基地一经成立,两区县双赢的局面就已形成。

  作为高淳县未来发展空间的高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9.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机电、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现代制造业生产为主的城市新区。由于区位、交通等方面的客观原因,该经济开发区内工业企业数量偏少、档次较低,目前投入资金只有4亿元,急需接受城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而白下区政府创建的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尽管拥有项目、人才、科技等多种特色优势,但受城区空间发展的制约,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

  产业基地的建成,让这两个“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主任陈明强告诉记者,产业基地不仅为他们搭建了合作平台,也为他们的收益分配找到了依据。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抓好南理工——高淳产业基地、鼓楼——溧水科技产业园、秦淮——溧水工业园等6个共建园区建设,同时进一步拓展发展与合作平台。相信,随着这6个平台建设的完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将真正形成。

  “百万农民就业,十万农民创业”工程,解决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其落脚点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让更多农民就业、创业无疑是其顺利实施的保障。

  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就业创业工程计划,已构筑起一条富民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对接和“送岗位下乡”活动,通过发放培训券等方式强化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80.72万,转移水平达到65.65%。

  实施城乡统筹,我市“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农民就业和创业,并启动“百万农民就业,十万农民创业”工程。在六合、高淳、溧水建成3个大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全市建成20个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确保近几年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以上,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00万。同时通过“双带、双培、双创”,弘扬创业精神,放开市场准入,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努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明年个体工商户力争达到10万人,私营企业家达到4万户。

  南京日报记者李涛 (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