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于制定青海省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说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8:51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全面总结了我省“十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十一五”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建议》是在省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较长时间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智慧的成果,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的结晶。赵乐际同志多次主持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就文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意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省委及时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就“十一五”时期关系
青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并对《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在提交这次全委会审议之前,又以书面形式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并分别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界和科技界三个座谈会,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省政府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十五”发展情况和“十一五”的形势

  《建议》对我省“十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作了简要概括,明确指出,“十五”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团结奋斗、努力进取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先后突破了人均1000美元和总量500亿元两个大关,预计今年将分别达到1200美元和544亿元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19%。五年累计投入1420亿元左右,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明显改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特色种植业、设施农牧业、农区畜牧业以及农牧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资源规模化开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工业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业稳步发展,高原旅游业成为新的亮点。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五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保持8%和5.5%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信心,谋发展、思和谐、盼富裕的愿望更加强烈,热情更加高涨。

  总结“十五”时期工作,《建议》概括了五条基本经验,即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尊重实践、遵循规律,才能确立和坚持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思路,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只有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自觉地把青海融入全国发展进程,才能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只有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进步;只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保证青海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总结这些经验,目的是使我们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中坚持和借鉴这些经验,不断提高做好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建议》对“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未来五年,我省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从外部环境来讲,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内外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西部转移速度加快等,都是我们可以抓住而且应当抓住的有利机遇。省内的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生产力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发展基础,有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不断扩大的开放格局,有全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努力拼搏的政治社会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并不断深化和丰富的经验。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穷落后仍然是我们的基本省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人才、资金、技术、环境压力较大;各项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日渐增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这些困难和问题,有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有的,更多的是我省落后省情的特殊体现;有些是长期积累的,更多的是新生的。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议》指出,机遇难得,机遇大于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紧紧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积极迎接挑战而不回避挑战,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新的思路和举措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这是历史赋予我们重要而光荣的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建议》根据中央的部署和我省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在指导思想上,突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与促进和谐为主题,以实现“三个确保”为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建议》全部内容的“灵魂”。《建议》提出,编制“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此,《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的六条原则,即: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谐青海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这“六个必须”,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构建和谐青海、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和把握,用于指导并切实落实到“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中去。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决定全局的战略问题。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抓住发展机遇,鼓足发展劲头,强化发展措施,力争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持续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转变增长方式。要把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实现和谐发展。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和谐。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和目标,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促进和谐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权益和需求,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业动力。

  在总体目标上,《建议》注重从宏观指导上去把握,提出的发展目标涵盖了经济增长、特色产业、资源节约、生态环境、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要求,又充分体现我省的客观实际;既注重经济发展目标,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放在第一位,又全面考虑了人文和社会发展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里主要就几个重要指标作以说明。第一个目标是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是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方面,“十五”期间,我省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加快发展仍然是青海面临的第一位的任务,也是解决各种困难和矛盾、构建和谐青海的基础。另一方面,我省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外部环境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 因此,提出两位数的增长目标,既体现了积极进取的要求,也考虑了实际可能,尽管压力很大,但只要千方百计、付出艰苦努力,还是有条件实现的。第二个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明显降低。采用定性指标,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省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时期,“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的发展来带动,万元生产总值中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比重将会继续提高;二是我省资源能源型特色工业比重高,结构调整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特别是要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节约能源、资源,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实现中央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议》提出的其他目标,虽然没有具体量化,但都非常重要,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实现。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建议》第三到第十部分对未来五年全省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主要任务及要求。这一部分最鲜明的特点是注重原则性和指导性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特点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我省要努力走出一条适应时代特征、体现青海特色的发展之路。我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促进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突出亮点,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开辟了新道路。“三农”问题,是“十一五”时期全省工作的难点所在,必须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统领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既注重发展农村牧区劳动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牧区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建议》提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对农牧区的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对农牧业的补偿机制和反哺机制。二是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优化区域布局,扩大优势主导农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民开拓市场的能力。三是加快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切实加强以水、电、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现代通讯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广泛开辟农牧民增收渠道,尤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形式鼓励支持农牧民外出务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和对特困群众的救助力度。

  同时,《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一定要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群众参与,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二)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和壮大提升特色产业。《建议》明确提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壮大提升特色产业,把工业作为发展的主要支撑,并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我省区位环境和气候条件处于劣势,农牧业的发展潜力有限;服务业面临着省内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和工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的双重制约,现阶段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必须遵循工业是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这一规律,强化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识,加大工业投入,努力把工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我省工业经济存在开发模式粗放、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调整和创新资源开发思路,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总的思路是,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构筑具有青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油气系列产品;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延长盐湖化工产业链;推进铝电联营,全面提升有色金属综合利用水平;加快高原生物资源转换和精深加工,形成高原生物资源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快改造冶金、机械、建材、纺织等行业,促进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培育优势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创业,大力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资源转换战略,不仅是对能源、矿产、动植物等资源的转换,还包括对高原自然生态、历史和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等多方面资源进行转换。因此,《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族纺织业和手工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原生态旅游基地。

  同时,以“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升水平、优化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勘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壮大提升特色产业,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扎扎实实打基础仍然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建议》指出,要努力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各项基础设施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适应。交通建设,按照“完善网络、提高质量、内外通达、综合配套”的原则,高起点规划一批公路、铁路、航空等项目,尽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网络。能源建设,按照“以水为主、壮大油气煤、开发新能源”的原则,加快大中型水电站开发,加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力度,提高产能水平。电网建设,按照“东部加密、西部双回、青南通达”的原则,加快重点资源开发地、农村牧区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扩大覆盖面。水利建设,按照“统筹资源调配、发展节水产业、巩固现有设施、抓好骨干工程、提高使用能力”的原则,抓好水资源的保护、治理、调配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改造和配套,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和饮水安全问题。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健全网络、重在应用”的原则,加快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我省矿产资源富集但勘查程度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不仅对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缓解全国资源紧张状况也有积极作用。“十一五”期间,必须把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作为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市场运作等手段,加强重要优势矿产资源和重点成矿区的地质勘查,增加矿产资源储备,提高保障程度。

  (四)保护生态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途径。我省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目前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明显扭转,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两大问题仍然相互交织。同时,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不高的状况也必须改变。《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抓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切实加强湟水河流域的治理和规划,继续抓好河湟谷地和黄土丘陵区的小流域生态治理,推进柴达木盆地防风治沙工程建设,努力保护和建设高原生态屏障。二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柴达木地区和工业园区、骨干企业为重点,探索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并且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措施,推进清洁生产。三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

  (五)优化区域功能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我省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的大局所需。《建议》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和民族地区特点,明确了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重点保护区发展导向、思路和措施。一是全力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是进一步确立西宁作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窗口、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东部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区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建成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主动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抓住柴达木地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成全省新型工业化基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三是环湖地区要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在确保青海潮湿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四是“三江源”地区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有重点的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商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业。五是工业园区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高聚集和承载能力,成为新的工业增长极和全省工业发展的示范区。

  “十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建议》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大力发展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现有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重点小城镇,将基础好、潜力大、辐射面广的城镇逐步发展为新城市;在大型工矿业所在地、交通干道沿线和人气旺的乡镇发展一批小城镇,形成小城镇群落。还着重在两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即:进一步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户籍、财税、社保、公共服务等制度;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都是符合我省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未来五年,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发展重点,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力争取得突破。

  (六)加快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年,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科技总体水平偏低,技术进步带动产品突破、产业升级的能力不强,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和科技进步,把科教兴青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创业能力,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建议》提出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确保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积极推进全省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牧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规模和水平。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学科建设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广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建议》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提高技术变革和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部署:一是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并重,突出重点领域,支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的攻关。二是积极开展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示范、消化和推广。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知识创新体系。特别强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

  (七)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多年来,青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实现新阶段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议》把深化改革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因为,我省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不仅任务繁重,而且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推进改革。“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建议》的部署,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社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制化,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完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产权结构,

  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骨干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全面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农村牧区改革方面,不断完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政策;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财政、投资、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大省对州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继续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筹融资能力和竞争能力。

  我省经济实力弱,仅靠自身的积累,不能解决建设资金和发展要素不足的问题;仅靠自身的改革,也不能完全解决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建议》指出,要更加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更加自觉主动地把青海融入全国发展进程之中。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既注重引进资金、项目,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二是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扩大对外贸易。三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突破。

  (八)坚持以人为本和推进和谐青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扎扎实实地推进。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未来一个时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相当突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扶助事业。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收入,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大力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努力推进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布局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牧区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善县、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缩小地区和人群间的公共卫生差距,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要弘扬民族文化,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实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程。要建设面向大众、适应高原环境的群众性健身服务体系,加快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龙头的体育品牌建设,推进高原体育产业发展,增强各族人民体质。

  促进社会和谐,还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好开放条件下的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展“平安青海”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建议》专门就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阐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是重要的领导保障和政治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的领导;实现“三个确保”的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对这些方面的部署和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坚决贯彻并抓好落实。

  省委常委会提请全会审议的《关于制定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希望大家认真审议,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使这个《建议》更加完善。

  “十一五”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推进青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