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造京西绿色山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10:30 北京日报

  冬日清晨,门头沟区斋堂镇煤窝村56岁的杨天宏走向村外刚刚栽种下的山林,那里,有他新的工作岗位。

  今年5月,斋堂镇结束百年采煤史,125家煤窑全部关闭。几代人挖煤的杨天宏转了行———如今,他是全镇1569名护林员中的一名。而他所看护的300亩幼林,一年前还是千疮百孔、黑渣遍地的小煤窑。

  杨天宏命运的改变,折射出京西老矿区的发展已经翻开新篇章。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新发布的首都区县功能定位中,门头沟区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围绕这一新的历史使命,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开始实施“生态立区”:

  一年时间,门头沟区39个砂石场全部关闭,89个非煤矿山关闭了28个,252个小煤矿关闭了214个。

  与此同时,6000亩废煤矿和荒滩地得以复垦,2万平方米破损山体得到修复。

  截至12月24日,门头沟区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占全年总天数的61%,林木覆盖率达到78%。

  曾经为北京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盆火”的京西老矿区,正在成为首都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实施生态立区,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被列入“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的几个区县中,门头沟背负着更沉重的历史包袱:上百年的采煤史留下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2005年初,全区18个职能部门参与,经过数月实地考察,一份调研报告列出了“满目疮痍”的数字: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45平方公里,危害面积55平方公里,采砂形成地表砂石坑3000多亩,危害面积4平方公里,历史遗留废弃矿场316处,煤矸石废料6亿吨,造成山体破坏12平方公里。

  同时,另一份调研成果却展示着门头沟区的另一面:山区面积广阔、永定河纵贯全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并不仅仅需要关闭煤窑、矿山,而且还要进行生态建设,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生态涵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区委、区政府形成共识:生态立区,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在关闭传统采矿业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生态农业区、新型工业区、休闲旅游区和山水居住区建设,使全区的发展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生态修复工程是个系统工程,”门头沟区委书记董瑞龙说,“要通过这一工程使资源得到保护,环境得到治理,经济得到发展。”

  一场还青山本来面目的战役在门头沟大大小小的山川打响,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对废弃矿区和被破坏的山体沟峪进行修复,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关闭后土窑、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尤其是在旅游景点和国道两侧附近的废旧矿山上,将混合种植刺槐、元宝枫等阔叶速生乔木和针叶乔木,逐步恢复植被,形成观赏林;

  禁煤复垦,新建标准化果园近10万亩,用4年时间使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

  永定河全面生态治理,河道沿线将建起20个小型污水设施,三年后,永定河将成为北京市饮用水源;

  开展小流域治理,15条荒沟恢复水清岸绿……

  废弃灰窑变成遗址公园

  10月26日,首届北京生态建设国际论坛在门头沟区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7个国家和中科院、林科院等国内科研院所的30余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家走进门头沟山区。

  109国道两侧,千疮百孔的煤坑消失无踪;妙峰山4800平方米的废弃矿山,已有60%的面积被林草覆盖;废弃采砂坑变成了户外休闲中心……

  参观了市科委与门头沟区共建的“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工程后,这些天天和生态保护打交道的专家频频点头。

  一时间,过去以产煤出名的门头沟区因为生态修复在国际上扬了名,前来参观和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12月24日,记者来到潭柘寺镇“为山疗伤”的试点工程。这个面积有1万平方米、距潭柘寺风景区不足2公里的废弃灰窑,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变成了景致优美的休闲广场,被专家称为“神奇的工程”。

  虽然是冬天,仍然能见到山体上覆盖的枯草。“过去这里山岩裸露,寸草不生,”潭柘寺镇党委书记刘颖介绍说,“别看枯草现在不起眼,当初让它们长上山岩,要经过五六道工序。首先,用风钻将胳膊粗的若干大锚杆打入岩体,再把一张高强度的大网固定在锚杆上为基质垫底,用喷射枪将稳定剂、生物菌肥等材料与土壤按比例混合而成的植生基质喷射到大网上,最后再铺上已装有草种籽的网生草毯,加以浇灌保养,等种籽萌发为草后,原来裸露的山岩就变成青草覆盖的山坡了。”

  灰窑“变脸”完成,潭柘寺镇在这儿立了块碑,写下“灰窑遗址公园”六个字。

  在这处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遗址公园前,常有游人照相留念,而57岁的朱相云对这一处景观,有着别人体会不到的感受。他是附近南辛房村的村民,在这个灰窑当了20年的采石工人。灰窑封了,他又成了“修山补山”施工队的工人。

  “这儿的山石,我一镐一镐地挖开,现在又一方土一方土地填上,”朱相云颇有意味地笑着说,“我们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的都是疮疤啊。”

  亲手为破损的山岩贴上绿色、把灰窑变成遗址公园的20多位工人,以前多数都是挖灰窑的工人,将来,“修山补山”将成为他们的新手艺。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

  来到斋堂镇马栏村旧矿区采访时,李秀民正忙着应酬不断打来的订货电话。他曾经是这里的矿主,煤窑关了,他在旧矿址上建起了葡萄园。

  “我引进的是美国的品种‘克伦生’,没有籽、含糖高,从冷库里拿出来,20元一斤,没进市场就被订光了!”如今,和煤打了20多年交道的李秀民说起种葡萄来头头是道。不仅是他,原来挖煤、运煤的20多名村民现在也成了葡萄园里的种植能手。

  “啥时还有旧煤窑要改造,我再承包几亩地!”临走,李秀民对同行的斋堂镇镇长刘东大声说。

  实现生态立区,首要的是发展生态产业,使村民从“靠山吃山”转变到“养山就业”。

  北京市出台生态林补偿机制,仅此一项,门头沟区5190人当上护林员,每月有了400元的稳定收入。

  门头沟区和各乡镇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特色林果产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

  西斋堂镇狼窝沟是这个镇重要的产煤沟,过去,一条沟里就有20多个小煤窑。今年,关闭煤窑后,斋堂镇出资300多万元覆盖煤场、平整土地、通上水电。

  现在的狼窝沟,15幢鸡舍沿沟错落而建,每幢鸡舍占地约一亩,一水儿的白砖白瓦。投资建设鸡舍的,是原来在这条沟里开窑挖煤的村民刘树宇,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建一幢鸡舍,镇里补贴3万元。我投资70万元建了15幢鸡舍,可以租给15户村民搞养殖。以现在每只鸡净收益2元钱算,每户村民每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四五万元。”

  刘树宇说,等明年开春进了鸡雏,这个原来黑溜溜的产煤一条沟就将变成养鸡绿色基地。

  斋堂历史上有125个小煤窑,分布在8条产煤沟。今年,所有的煤窑关闭,产煤沟变成了生态沟:青龙涧种下400亩薄皮核桃;火村种下1000亩红杏;沟峪成了柴鸡养殖基地……全镇3000名劳动力放下挖煤铁镐,养山致富。

  前几天,军庄镇孟悟村村委会主任史长生有一趟得意的出国经历:他带着村里的特产京白梨赴泰国参加果品展销会,一个京白梨竟卖出了25元的高价,2000斤梨两天就被抢购一空。老史回了村,逢人就说:“咱村的梨树真成了摇钱树!”

  京白梨、薄皮核桃、盖柿都是门头沟的特色农产品。今年,门头沟区发展六个特色产业带,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军庄镇东山、孟悟村为主的京白梨种植带1366亩,龙泉镇为主的香杏种植带2500亩,潭柘寺、妙峰山为主的盖柿种植带2500亩,妙峰山樱桃沟为主的樱桃种植带2600亩,雁翅镇太子墓、斋堂镇九龙头为主的苹果种植带1万亩,斋堂镇、清水镇、雁翅镇的薄皮核桃1.2万亩和杏仁1.7万亩。

  据统计,今年1至11月,门头沟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78.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全区旅游收入同比增加15.7%。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