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财经杂志:吉林辽源医院火灾与城市转型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15:02 财经杂志

   本刊记者 段宏庆/文

  在吉林省中南部,东辽河源头,有一个因地理位置而得名的城市——辽源。

  东辽河自东向西,从这个城市南部缓缓流过。清时,辽源是皇家 “盛京”的围场(皇帝打猎的场所);进入近代,因拥有煤炭资源,也使其成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区之一。

  2005年12月15日,一场大火使得辽源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日下午16时30分左右,辽源市中心医院发生重大火灾。至记者发稿,共计造成40名住院患者死亡,另有181人受伤;其中包括94名患者、74名陪护家属、11名医护人员以及两名消防队员。这是建国以来全国卫生系统发生的最大的火灾事故。

  混乱逃生

  火灾后第二天,在辽源市宾馆召开的“1215”特大火灾事故通报会上,公安机关透露了初步查明的火灾原因

  12月15日下午16时10分和30分左右,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电源两次跳闸停电。电工班班长张殿坤来到二楼配电室,未经检修,强行推闸送电。然后,他打电话询问是否恢复供电;不到一分钟,他听见背后的配电箱发出“噼啪”的声音,回头一看,配电箱满是电弧和烟雾。他来不及做其他处理,慌忙跑到楼外去拉变电器刀闸总开关,切断整个医院的前级电源。但配电室电缆已燃明火,火势迅速蔓延开来,最终酿成大祸。

  据《财经》了解,张殿坤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已经被刑事拘留。该院的后勤科长也因同一罪名被刑拘,但涉案情节公安机关没有透露。

  “大火太突然了,我家三名陪护逃出来,却把病人扔在火里了……”回想起失火的场面,遇难者家属张先生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不仅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更承受着愧对亲人的折磨。

  他告诉记者,十天前,他的哥哥因脑血栓住进辽源市中心医院。15日下午4点多,医院突然停电,值班的医护人员说电路坏了,一会儿就能修好。不一会儿,他们在病房里闻到烟味,护士让他们赶快关门,别把烟放进屋里。又过了十几分钟,浓烟从门缝涌入,此时走廊里漆黑一片,很多人都在往外跑。他也想背起着哥哥往外跑,可根本找不到出口。他们又回到病房,把床单系在一起,准备从三楼窗户往外爬。多次尝试,都无法将哥哥救出去。这时,火已逼近,无奈中,他和哥哥的妻子、孩子哭着爬出窗外逃生,可是哥哥却丧生火海。

  “接到院办通知着火时,已经晚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辽源市中心医院住院楼四层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医院下午4点钟下班,每个疗区只留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值夜班。不久却突然停电,当时正是该给患者换药的时间,她还坚持用手电照亮给几个患者换了药。但不一会,走廊里涌进浓烟,火苗蹿上四楼窗户。这时办公室电话才响,通知是火灾,让大家撤离。

  “我们跑出去想通知大家撤离,但被大火围住了。”这名在火灾逃生中受伤的护士告诉记者,当时她和医生想回到办公室都来不及了,只好抱着窗外的排水管子滑下去。刚滑到三楼,排水管断了,她们都摔了下去……

  据《财经》了解,大火发生前,在辽源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病人为235人,医护人员72人,再加上事后已经无法准确统计的陪护和探视者,总人数应该超过600人。当时现场之混乱可想而知。

  偶然必然

  “出事是迟早的。”12月18日下午,70岁的赵庆杲老人站在市中心医院的废墟前唏嘘不已。

  赵庆杲是辽源市中心医院最早一批职工。1959年医院建成时,赵正好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医院工作。“医院是1957年开始建设的。”赵庆杲告诉《财经》,当时医院的设计是一个“山”字型,从北往南一共三栋三层砖木结构的苏式楼,三座楼之间由一个通廊连接。

  作为辽源市条件最好的医院,在随后几十年,辽源中心医院不断扩建,最终整个医院平面图变成了一个扭曲的“五”字型。“这使得原来的结构变得极复杂,一般人在医院很容易迷失方向。”赵庆杲说,“这样的设计最大隐患就是火灾,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着火,整个医院都难以幸免。”

  2005年夏天,辽源市中心医院又进行装修改造。装修后,医院内部环境焕然一新,医院的形象也获得提升。但百密一疏,装修中竟然没有装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没有消防报警系统,没有消防应急照明设备,甚至过去墙上那些标明消防应急通道的指示标牌也都消失了。

  “什么标志都没有,着火后我们都不知道往哪跑。”火灾发生时在七疗区住院的杨先生告诉记者,病房里没有自动喷淋装置,灭火器也找不到,他们惟一的选择就是跳窗逃生。一位火灾现场的目击者告诉记者,住院楼上很多人纷纷往下跳,楼前摔伤呻吟者遍地,“情景十分惨烈”。

  12月21日,辽源市中心医院院长王绍文接受了《财经》的电话采访。“我现在也没有什么话好说,只有全力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他告诉记者,医院装修总共花了700多万元。“那些钱都是我一点点从上级要来的。我也是希望把医院建设得更好一点,病人就诊的环境舒适一些。”

  据记者了解,王在担任院长以前是脑外科的主任医师,在当地颇有名气。后由于双膝骨坏死做不了手术,才退下来从事行政管理。他承认,装修中确实没有安装消防报警和喷淋系统,没有指示灯等设施,“主要是资金有限。”

  他告诉记者,发生火灾时,他正拄着双拐等候在辽源市委大楼会场外,当时市委、市政府正召开一个工作会议。“我寻思着,到年底了,应该找找市里几个领导要点钱,赶快把什么消防设施、安全设备之类的弄好。会还没散,领导还没见着呢,医院那边就给我打电话说着火了——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他叹道。

  脆弱的消防

  根据《财经》获得的官方信息,辽源市消防支队119调度中心在12月15日下午16时57分55秒接到市中心医院报警电话。17时05分,第一批消防部队赶到,他们是离医院最近的龙山消防分队的官兵。此后,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也赶到了现场。辽源其他消防部队以及辽源附近城市四平、伊通、长春、通化等地的消防车,也迅速被调集赶往火灾现场。

  “刚开始来了两辆消防车,后来就越来越多了,有几十辆。”家住医院西边滨河小区四号楼的辽源实验中学初三学生王鑫鑫告诉《财经》:“但消防车、救护车都被堵着,进不去医院。”这是因为辽源市中心医院北面的大门紧邻马路,其余三面均是居民楼,火灾发生后,消防车根本无法接近。赵庆杲老人告诉记者,医院西边原先有一个侧门是作为消防通道的,后来建起了滨河小区,也被堵住了。

  “消防队来了,但设备太落后,救不过来。一台云梯车一次只能装两三个人,一趟趟地升降救人。四楼有三个窗口,都有人被困,可是云梯车救下两人后,重新升上去的瞬间,其他人就被火烧没了……”现场目击者赵先生告诉记者。

  除了设备落后,消防队员装备也差。据一位参与搜救的消防队员说,手电筒应该是消防队员必备的物品,但当时消防队全体出动,手电筒竟然不够用。他们这一组两个人根本没有手电筒,搜救被困者只能凭借火光,或是呼唤。

  为消防队员配备的呼吸机内的氧气也仅能维持50分钟,“火势太急,队员全体出动,又没有多余的呼吸机,在呼吸机氧气中断的情况下只能挺着。”一位消防队员说。最终,有些队员因吸入过多有毒气体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辽源市内一共有四个消防站。”12月19日中午,辽源市119调度中心的值班人员向《财经》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他没有透露辽源市共有多少辆消防车。

  根据中国的消防法规,城市不超过7平方公里范围内应有一个消防站。辽源市区面积不小于42平方公里,至少应该设有六个以上的消防站。根据官方发布的情况报告,火灾当天,辽源市调集了全部28辆消防车,加上从外地赶来支援的16辆消防车,共有44辆消防车参加了灭火。

  据一位火灾目击者回忆,这些消防车赶到现场,因没有来得及装水,只能在附近找水源。但市中心医院附近却不能提供消防水源,于是许多消防车呼啸着满大街寻找水源,场面甚是尴尬。

  在这样的消防力量下,大火整整烧了五个多小时,晚上22点左右才熄灭。

  巧合的是,当天下午,市区内还同时发生了两起小的火灾。119调度指挥中心的值班员确认了这个事实,但他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做记录,当时已经顾不过来了,只能通知地方上组织人手开展自救。”

  12月19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其中一个失火地点,是一个车库。车库主人陈殿忠和妻子还有几个朋友正在用木板、铁皮把烧毁的车库四周围上。陈的妻子告诉记者,那天晚上18时30分左右,车库里突然冒烟起火。陈家立即打119报警请求救火,但得到的回答是:“忙不过来了,你们自救吧。”辽源市消防力量捉襟见肘,由此可见一斑。

  转型之痛

  “消防力量不足是肯定的。”年近八旬的董乙第老人告诉《财经》。董是原辽源市委顾问,上世纪60年代曾任辽源副市长,主管经济工作。

  老人告诉记者,辽源是“因煤设市”,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有煤炭工业,主要生产高发热的工业用煤。建国后,辽源的西安竖井是新中国“一五”计划确定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很多年内,辽源的城市功能都是为煤炭工业提供服务。”

  然而,当历史走到20世纪末,经过近百年的开采,辽源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加之煤炭工业全行业不景气,各种经济、社会问题集中爆发。

  辽源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显示,2001年,辽源市经济形势严峻。该市15岁至64岁劳动力供给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74.7%,理论上全市有94.6万劳动力供给,但该市每年劳动力需求量仅有12万至13万人。一年中,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仅为16677人。政府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且随着减员增效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还将产生大量离岗职工。在城市工人大量下岗失业的同时,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为1792元。

  同时,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也不容乐观。该市绿化覆盖率20.50%,比上一年下降6.67个百分点;人均拥有绿地面积3.3平方米,下降0.92平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36.01%;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仅为52.92%;

  面对困境,辽源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自救。一方面实施产业转型,确立了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制药)、传统优势产业(织袜); 另一方面,市政府把经济转型同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通盘谋划,同步进行。该市投资5.2亿元,新建了42公里的外环路,城区面积扩大了三倍多;另外投资4亿元,新建改造30多条城市道路,保障城区交通畅通;还争取3亿多元资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投资8.7亿元,实施72万平方米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等等。

  董乙第告诉《财经》,辽源这些年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过去辽源几乎是吉林省最穷、城市建设最破落的地方。当年大家一提起辽源就会开玩笑地形容:“一条马路一个楼,一个警察管两头。”现在情况有了变化,“辽源人民刚刚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大连召开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作为全国四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之一,辽源市在会上作了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情况汇报,其经验被称为“辽源模式”。“我们正准备组织媒体对辽源的转型经验进行宣传。”辽源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官员告诉《财经》。

  然而,12月15日这场大火,让这个“刚刚看到希望”的城市雪上加霜。据了解,40名死难者家属,每一名都由辽源市的一个机关负责承包。市长王兆华要求:“妥善处理好这次事故,任何部门不能讲条件、讲代价,一切都要服从这项工作。”

  12月20日,记者采访结束离开辽源市。行至城市东郊,在去往长春的马路北侧,一幢气派的银灰色六层建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司机告知,那是辽源市新建的消防指挥中心大楼。“因为没有进行内部装修,一直没有启用。听说是没钱。”

    (本文原标题为悲情辽源;副标题为一场惨烈的大火,一座城市的悲怆)

  独家声明:《财经》杂志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