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期待一张心灵课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5:16 浙江日报

  王磊

  省社科联日前完成的调研课题《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显示,杭州有4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表示曾被老师、同学看不起,在公办学校读书的更多达60%以上。在一些大中城市,既盼望又害怕在城里就学,这是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心理。

  孩子跟着大人来到城市,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烦恼。也许他们不富裕,也许他们不时髦,但他们的双眼同样渴望知识,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自尊。教育学上的平行教育认为,好伙伴的认同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好朋友的欣赏是最有效的上进动力。用尊重代替歧视,拿温暖扫去冷漠,让和谐打破隔阂,这样的环境才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成长。而童年伙伴缺失的一大结果就是心灵的自我封闭,孤独难遣,抑郁寡欢。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灵的尊重,是与社会对其父母的关爱连在一起的。如今,进城务工农民的贡献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已是举足轻重。与之相伴的应是更多的认同与尊重。事实上,仍有极少数城里人看不起这些来自乡下的“苦力”,对他们说话多有不恭,甚至常有戏谑。于是,面对班里的乡下学生,一些城里孩子也戴起了“有色眼镜”。用平视的眼光看人,用平等的态度待人,从娃娃抓起,大有必要。北京新近出台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就告诫首善之区的孩子们:不要带着“有色目光”看待外地人,不要歧视和侮辱他们,不要嘲笑他们的发音和打扮,不要开一些恶作剧式的玩笑。

  孩子是社会和谐的音符。试想,多年以后,当民工子女在城里成家立业,成为市民的一部分,其所承载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大量的民工子弟到城里就学,本身就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一种自觉延续。这种延续既有着身份上的转变,也有着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大课题的一个小“章节”,客观上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而我们所期待的一张心灵课桌又是双向的,对于城里孩子和乡下孩子都是一种考验。这种考验既是文化上的,又是心理上的。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些年来,在帮助务工农民子弟在城里就学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开始有了一张张属于自己的课桌。或许,我们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农家子弟在城里就学,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不仅需要一张张物质上的课桌,更需要一张张心灵课桌。毕竟,乡下孩子也好,城里孩子也罢,他们都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