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湘赣文化大互动:走出对赣文化的误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1:30 江南都市报

  总策划:傅修延王晖

  本期访谈嘉宾:马雪松

  -沉睡海底的景德镇陶瓷讲述着一个火焰城的神秘故事,装满了异国人对赣文化的好奇;

  -江西樟树曾流行的《抒怀歌》,敲碎了人们的“江西人与生俱来的惰性”论;

  -江西流坑村董氏兄弟重金买官的“官本位”故事,注定江西人在舶来的声光电化等西洋“奇技”面前忽然会变得茫 然无知;

  盛满赣文化的景德镇瓷器

  浩瀚的大海下,究竟埋藏着多少绚丽的秘密?今天每一次的海底打捞,那些沉睡于海底两百至七百年的中国瓷器大多 来自于一个产地——中国江西景德镇。景德镇的海外贸易远在宋代便已建立,景德镇瓷器经过广州、泉州,通达海外五十多个 国家,令西方世界为之倾倒,他们把这些精致雅丽的器物称为CHINA。

  公元1712年,当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第一次踏上景德镇的土地时,是这样向他的朋友描述这个东方瓷都的:景 德镇处在山丘包围的平原上,有两条河从附近的山岳里流出来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公里多长的港口。从外面进港时首先看到 各处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构成的城镇轮廓,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

  学者们这样描述景德镇的城市历史:因河建窑、因窑成市。景德镇从来没有过城墙,当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忙于修筑 城墙的时候,景德镇却敞开胸怀,把它的陶瓷运往全国,行销世界。穿梭历史的时空,一千年来的

瓷器文化,渗透沉积在这个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之中。透过景德镇瓷业的昌盛,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

  省社会科学院赣文化所所长马雪松称,古代中国,北方战事较多,南方相对稳定,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大批北方人迁往 南方。人口的迁徙使景德镇获益不少,“工匠来八方”,北方许多著名窑场的优秀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 的制瓷工艺。同时,本省和附近省区的人才也流入景德镇,“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我们知道, 瓷器是火与土的艺术,正是在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带来技术和信息的基础上,景德镇吸收了其他名窑的优点,创造出松柴窑;在 制胎原料上,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从“火与土”两个方面奠定了“瓷都”的地位。

  如果不是在吸纳中发展、在整合中兼容,就不会有景德镇制瓷业的辉煌。这正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兼容性和整合 性的赣文化的显著特点。赣文化不是简单被动地兼收并蓄,而是在吸纳中发展、整合中兼容。

  误解江西人的“惰性”

  江西人常会以其古人曾创造过的绚丽灿烂的文明而感到自豪。然而,一讲到江西近代,江西人却免不了产生许多的遗 憾和悲哀。这是因为正当沿海及内陆一些省份在外来资本刺激下逐渐地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时候,江西许多优势逐渐丧 失,经济发展明显落伍,至今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诚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认为,江西落后,可能与江西人与生俱 来的惰性有关。

  马雪松称,其实不然,在赣文化的行为层面是不乏四海为家的冒险精神的。古代,江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极广,东乡县 商人“牵车者遍走通都大邑,远渝黔滇不惮”。南昌县“之为商者,其言适楚,犹门庭也。”丰城商人“无论秦蜀齐楚闽粤, 视若比邻”。清江县商“粤吴滇黔无所不至焉”。在地旷人稀的云南“非江右商侨居之,则不成其地”。在湖北天门的皂角市 “其人土著十之一,自豫章徙者七之,自新都徙者二之,农十之二,贾十之八”。一些商人的足迹已远涉海外,如丰城商人“ 浮海居夷,流落忘归者,十常四五”。樟树一带曾流行一首《抒怀歌》:“月儿充光照床前,可叹明月缺半边。早知一去三年 整,我只要郎君不要钱。”从这首歌谣可以看出江西人经商过程经历了多少离别与艰辛,也反映了江西商人四海为家的情怀和 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意志。

  然而,进入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区位和交通优势的丧失、国内经济格局的改变、小农经济和封建文化形成的 思维定势和连年战争的破坏等,使江西逐渐走向衰落。小农经济和封建文化形成的自满僵化的思维定势,在缺少交往的世界和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并未显示其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影响,而进入社会急剧变革的近代,这种传统的惰性就成了江西社会进 步的障碍。

  “官本位”投下的阴影

  19世纪末,清政府修京广铁路时,由武汉到广东铁路走向最初设计是经南昌、赣州至广州,可由于当时资产阶级维 新派领袖、湖南籍人谭嗣同等一批名人到处鼓吹京广铁路取道湖南好于江西,并称如果经过江西,弊大于利,最终迫使清政府 将京广线改道湖南。奇怪的是当时江西竟没有人敢站出来辩驳。

  另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江西所建各类公司,大都“因经理不得其人”而被迫先后停办;在商业方面,由于不懂经 营,江西甚至出现了“常虑有钱无生意可做”的情况。

  马雪松说,应该肯定,古代科举制度为江西中世纪文明做出过贡献。“一门几刺史,隔河几

状元”的故事曾激励江西 众多的文人、士子,也给江西的后继之人留下了强烈的追求和梦想,使重功名轻商业的观念在江西人脑海中根深蒂固,因而给 江西经济发展投下了阴影。正当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孕育出一代商人之时,江西人还依然走着自己的老路子,众多 文化士子,仍像他们的祖辈那样看低商人、热衷科举、追求官位,以此来光宗耀祖。不仅如此,就是那些被迫从商之人,一旦 摆脱贫困,稍富起来,往往将资产投在子孙后代的科举考试上,希望子孙后代光耀门楣。更有甚者,一些富人不惜重金为自己 买个空头官衔,以实现自己“功成名就”的心愿。如被称为“千古第一村”的江西乐安县流坑村,就有董氏兄弟用重金购买官 衔的生动故事。正是由于热衷于科举功名,致使江西人才结构单一,也造成了工商人才的缺乏,所以,在舶来的声光电化等西 洋“奇技”面前江西人只能茫然无知,面对军功、工商时代,一个个无所适从。

  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官本位”意识在江西至今余绪犹存。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成了江西精英人 物的追求和理想。浓重的官本位意识和氛围,扼杀了多少人的创业冲动和激情,消磨了多少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锐气,空耗了 多少人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官本位意识在经济上的直接影响就是,国有企业数在企业总数中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 平,民营企业数却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使江西的经济在相当一段时期缺少生机和活力。

  “跳楼价”与赣人新形象

  在谈到赣文化如何向创业文化转换时,马雪松举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例子: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江 西有一些商人到外地进货,在交了货款的一定数额的押金后,以低于进货价的20%~50%不等抛出,从而在那个年代产生 了一种真正让人心惊的“跳楼价”。这些人待回收押金成本及赢利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以逃避厂家的追究以及法院的追债 。由于诚信的缺乏,使江西商人的信誉遭受了一次相当大的损失。并由此一度引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沿海一些发达城 市举行的经贸洽谈会上,出现“江西人免谈”等字样。

  透过这个“跳楼价”事例,一些不思进取、走捷径的江西商人,使整个江西人对外的形象大打折扣,也搅乱了整个江 西人的创业环境。如何形成新的赣人形象?“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就是江西人的崭新形象。马雪松 说,今年上半年,由国内权威机构作出的我国城市

竞争力报告,对200个城市进行了科学的综合评估,南昌市在文化竞争力 方面排名第九。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价值取向指数、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氛围指数和交往操守指数,从评价指标看,南 昌市的文化竞争力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提高。这种突破和提高,正是文化建设的成果。

  省委书记孟建柱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曾高度评价赣商的历史功绩。他说,我们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包含着创 业的积极因素。比如瓷都、药都的地名,记载的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工商业文明。孟书记要求在推进全民创业的过程中,要培养 企业家的精神,关心企业家的成长。他再三指出:“一个地区企业家的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的创 业水平和经济竞争力。”

  文化是发展的概念,是历史的概念。今天的江西人正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为赣文化赋予新的内容,重新铸造赣文 化的辉煌。

  -文/记者邹文彪、实习生刘丹青图/记者邓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