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说克隆“丁”不可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2:30 新闻晚报

  继“小巨人”姚明、“小飞人”刘翔之后,中国青少年又有了一个吸引全球眼光的少年英雄———“台球小子”丁俊晖,和前两者不同的是,这个体坛奇迹的诞生走的是一条另类道路。

  当一脸憨厚的“神童”丁俊晖将黑色七分球击落袋中时,他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成为了第一位登上世界职业台球排名赛冠军榜的中国人和首位持外卡参赛就夺
冠的球手。神奇晖,中国丁,一夜之间,18岁的丁俊晖红遍全中国。

  8岁,还不及台子高的时候开始打球;初一放弃学业,得到父亲的支持;13岁夺得香港赛季军,“天才”、“神童”的称号接踵而至,有关丁俊晖的成长之路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专家观点不值得太多家长效仿

  ■谢应平(复旦附中校长):丁俊晖是有特殊天赋的孩子,可以用特殊的方法进行突破常规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抹杀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正因为他的特殊,所以不值得太多家长效仿。义务教育没有结束就离开课堂对孩子的成长毕竟有害无益。听说他现在想上大学,虽然我感觉文化课一般不能跳那么远,但丁俊晖对学习的渴望还是应该鼓励的,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而且他在大学里学习数学对他提高打球的精准度也是有好处的。

  丁俊晖父亲的家教方式有一点非常好,他很了解儿子,而且善于发现儿子身上的闪光点。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身上超常规的天赋,就应予以关注并帮助其发展。作为学校则应该时不时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家校的不断沟通有助于为发挥孩子个性天赋创造条件。

  ■仇立平(上海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有新闻说,得了冠军的丁俊晖要上大学了,我觉得,不能因为他拿了世界冠军就可以跳过高中教育。丁俊晖是连义务教育都没有上完就离开学校打台球的,虽然他的父亲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看书学习,也有家教为他作辅导,但和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毕竟不同,是否具备进入高校的学习能力也有待证明。

  所以,丁俊晖模式并不值得效仿。听说丁俊晖夺冠后,让孩子学打台球的家长也多起来了,我认为如果让丁俊晖直接进大学会产生误导:让人觉得青少年不一定要认真学习,只要在某个领域比较突出就可以轻松进入大学,实际上,很多运动员即使进了大学,学得也很累,因为大学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是多年文化熏陶和积累所得,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适应的。

  像丁俊晖父亲对儿子的这种偏废义务教育的培养方式,本身也并不符合斯诺克这种运动的精神。在西方,这是一种高尚的贵族运动,要求参与者本身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而丁俊晖的父亲把儿子从初中课堂拉到台球桌边,必然使孩子缺少文化熏陶,这种做法有点急功近利的嫌疑。

  现在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心态不是很健康,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却很少有家长说:“孩子要当工人也挺好,只要他做个好人。”当然,这个话题已经突破了教育学的领域,进入社会学范畴,因为整个社会氛围比较浮躁。

  ■丁氏家庭教育面面观

  丁文钧:我的小孩很完美

  □王嫣

  “我的小孩是个很完美的小孩,我觉得我也是很完美的老爸,教育出了很完美的小孩。”丁俊晖英国锦标赛夺冠之后,丁文钧这样评价着自己的儿子。“他是5000年出一个的人才”,类似的评价或许会让人觉得这位父亲很狂,但丁文钧就是这么想。现在丁文钧有点为儿子遗憾,“小晖就是读书少了点……”,但他并不认为这会影响儿子的“完美”。

  “从小,小晖就是非常乖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兄弟姐妹家里都有小孩,可他们都喜欢我儿子,因为他最乖。偶尔淘气了,他看看我板着脸,马上就不皮了。”丁文钧说,教育孩子最重要是培养性格,然后长大了发展到人格,没人品读再多的书也没用。“我自己是个非常守承诺讲义气的人,也要求儿子诚实守信,这个是做人最重要的。我这个人看看凶,其实非常民主非常讲道理的,有什么事情我都让小晖自己决定,他拿了奖金我也说就放在你那里,我也知道他不会乱花。”

  丁俊晖妈妈陈习娟则说,儿子虽然读书少,但上学那几年也绝对让家长省心。“那时候住在宜兴城里,楼里不少学龄的孩子,成天听见家长叫小孩回家做功课,喊好几遍都不听,我们儿子就几乎不在外面玩,一放学先回家写作业。”而台球协会那些领导,一提到丁俊晖更是个个竖大拇指:“台球房里乌烟瘴气,你要能天天呆在里面却不受影响确实很难。中国选手里面丁俊晖成绩最好,就是因为他最能抵御这些影响,心最静,最专心。这里面有他性格的因素,也有他爸爸从小管教的因素。”

  至于文化教育,近几个月来丁俊晖的中方经纪人一直在帮他联络学校,丁文钧为此也很费心,专门在上海开了球房,好让儿子读书期间有地方练球。既然仍然看重学校教育,为什么年初会有那番“读书无用论”呢?丁文钧解释说:“我可没说过读书没有用,我自己只上了5年学,但非常爱看书。这次从东莞搬家过来,也运了好几箱子的书,等小晖比赛的时候我跟我老婆就一人一本书看一夜。但他那时候要练球,没时间到学校上课,他自己认为读书可以以后再说,我也尊重他的选择。他不上学也不是不读书了,小时候《故事会》每期不拉,《三国演义》、《水浒传》他都看完了。”

  赌博式家教投资:我拿房子赌未来

  眼看儿子在台球桌上崭露头角,丁文钧把家里的小卖部转让了,买了七张台球桌,开起了台球厅。接下来丁文钧做了一个让街坊邻里不敢相信的举动,他把三好学生丁俊晖从教室拽了出来,“你别念书了,以后就专心打台球吧。”

  头牌丁俊晖的压阵使得丁家台球厅生意火爆,很多人慕名前来与他切磋,丁俊晖也渐渐地从自家的台球厅一路打到了全国、打到了亚运会,最后打到了台球运动的老家。

  丁俊晖于1997年开始参加比赛,家里的经济压力一下加大。最终丁爸爸偷偷把房子给卖了。可以这样说,丁俊晖家人在做的就是用源源不断的金钱支撑着孩子的职业化进程,直到丁俊晖留学英国才实现了赢利。就算是丁父“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赌博,我用我的判断下了一注,结果我赢了”的话有急功近利因素,这也没有什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收入高的体面工作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社会学家调研发现一个家庭投入49万元。教育的“投入”就是为了“产出”,这些投入的功利性和丁俊晖父母的做法没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丁俊晖接受的是职业化体育训练,而前者是按部就班的文化课程学习,最终为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不必介意培养动机中人人都难以避免的功利因素。

  英雄,不问出处和年龄。虽然目前关于丁俊晖的成功模式还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我们并不需要过多地纠缠他的成长经历和培养模式。正是因为有了他,中国台球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突破。从无名之辈到“天下谁不识丁”,丁俊晖成功更是说明———只要真的付出,就可能有所回报。

  因材施教:天生是块台球料

  被英国媒体称为“东方之星”的丁俊晖是个外柔内刚的孩子,非常适合台球运动。

  8岁,每天一放学,丁俊晖把书包一撂,就和别人打起了台球。10岁,方圆十里净是给丁俊晖送钱的了。

  “那时候打台球和打麻将一样,都是不学好的表现。我是做小买卖的,没事了喜欢打几杆,后来小丁也跟着我学。我看他学习好,也就不说他。”丁文钧说。

  事实上,当“好玩”的台球成为体育训练后,和所有其他项目一样枯燥乏味。他早早就背井离乡去学艺,过着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整天与球房做伴的“苦行僧”生活。“有时候也会感觉厌倦,在12岁的时候是练球最辛苦的时间,因为每天保持8个小时练球”,但他却能够坚持下去,这说明他有这方面的强势智慧。有人说,只要丁俊晖是快乐的、发展的、进步的,这种教育就能够让人接受。

  为了让其安心打球,父亲将他最心爱的游戏机没收了。小丁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

  丁俊晖成功了,但却是以牺牲的幸福童年为代价的。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否太残忍了点儿呢?

  丁俊晖■个人档案

  出生地:江苏宜兴 出生日期:1987.4.1 身高:176cm 体重:60kg 球具品牌:JOHNPARRIS 击球习惯:右手

  ■话题关注

  争论一:丁俊晖模式可否模仿

  有人说,何必非得让孩子苦读去挤独木桥,就业率那么低,说不定按照孩子的兴趣发展一项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其人生成功奋斗历程;但也有人质疑,丁俊晖父亲当时孤注一掷的选择无论如何都有些莽撞,不具理性,不值效仿;还有人说,无论真实的丁俊晖之路是怎样的,那些忽视孩子义务教育的父母都是不足取的。

  的确,用传统观点审视丁俊晖的成功,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和成才规律,只是这些言论在批评丁俊晖的同时,忽略了体育教育的职业化模式,丁俊晖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家长重金栽培、留洋海外、自力更生。

  争论二:又见读书无用论

  拿下世界冠军后,少年成名的丁俊晖被媒体爆出“读书有啥用,打球赚钱就可以了”等言辞,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由于初中就辍学打球,丁俊晖父子被指不重视文化教育,对于该事丁父立刻出面澄清,认为是记者断章取义所得,并声称“我儿子如果好好读书,肯定能读到博士!”

  在辟谣“读书无用论”后不久,丁俊晖的经纪公司和父亲都多次公开表示要为小丁选择一所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帮助其今后更好地发展台球事业。不过,尽管有世界冠军的光环在身,丁俊晖向往的复旦大学却没有批准其入学就读的申请,虽然有另一所上海高校表示愿意接受这位台球神童,但丁家拒绝了该校,理由为其名气不够大。

  争论三:少年英雄能否自我把持

  成了英雄之后的少年能否放平心态,把持自己,很多人都对此打了问号。

  10月12日,丁俊晖推出了自己首部个人自传《一杆到顶———我十八岁的冠军路》。该书虽为名家代笔,但都为丁俊晖及其家人口述,出书理由号称是为了给这位台球神童正名,防止媒体不实报道。这本自传原定名为《我用台球赌一生》,后因感觉“赌”字带有负面意义,从而更名。作者:□晚报记者 肖波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