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十一五”规划定目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0:56 北方热线 | |||||||||
北方热线网——沈阳晚报讯(记者李明欣郭宏颖)12月27日闭幕的中共沈阳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 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稿)。五年后,沈阳如何发展?城市面貌 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在《纲要》建议稿中都有涉及。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经济增长年均保持13%%,力争达到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 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 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非公有制经济占七成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 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3%%。国 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70%%以上,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任 务。每年达到330个好天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城市水 面积率达到10%%以上。细河等污染严重区域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30 天以上,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建成区“抻”到450平方公里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50平方公里。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 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均寿命超76岁 ———社会事业更加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人均期望寿命76岁以上 ,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03,&0000以下。城市人均住房28平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城 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 居民安全感更强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的信用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显著增强,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 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及食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改革开放加快步伐 放开城镇公用事业产权 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突破股权比例限制,2006年全面完成24户国有重点企业整体合资和股份 制改造,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厂办大集 体改革。深化供水、供热、供气、公共客运、城市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等公用事业改革,放开城镇公用事业产权市场、经营市 场和作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加快市场化进程。取消非公经济不合理限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 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调整,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中心城区适时“扩张”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合并职能交叉重复的部门,推进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适时调整行政区划,解决 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分类推进各类事业单位改革。 世界500强来沈建厂达百家 集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力争来沈投资建厂累计达到100家。建立起在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中介为辅 助的招商体系。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入驻沈阳,加快建 设开放型经济。 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超20家 立足沈阳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 口比重。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2010年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企 业的比重达到40%%,自主品牌出口商品的比重达到20%%以上。设立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海外研发中心。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 支持在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产业发展研究,新建企业技术中心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9 0家,围绕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十大重点领域,优先发展软物医药等35项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 着力实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品牌经济战略,积极开发和培育名牌产品,选择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领域60项重大关键技 术,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成教育强市 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学制度,加强城区薄弱中小学改造,推进优质教育向农村地区辐射,建成100所农村九年 一贯制学校,基本实现“一乡一校”,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普九”任务,促进义务教均衡化发展。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 逐步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各区县(市)集中办好一所省级示范高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重点建成6所万人 以上规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 成为全国人才工作先进市 加强党政人才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其中汽车及零部 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人才达到66万人,进入全国人才工作先进城市行列。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人才培养教育、人才 创业支持人才公共服务和人才保护保障体系人才开发基地和优秀人才重要聚集区。打造绿色城市 绿化:形成“一山、一带、两环、六楔”的绿化体系,推进东部森林生态圈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全面完成康蒙阻沙带 工程,实施西北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有效遏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0%%以上。 水系:打造亲水城市,构建“一轴、两环、四城、九湖”的生态水系,恢复卧龙湖湿地生态功能。加大水污染治理力 度,全面实施浑河生态旅游景观建设,推进细河等支流和环城水系综合整治。 环保: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城市公交、出租车全部实现燃气化。 节约: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体系,大力推进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以及建筑、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0.9吨标煤。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有计划地关停现有企业自备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 低于35立方米。合理开发云水资源,推进雨污分流,在用水量较大的地区和单位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3 0%%以上。 构建和谐沈阳 实现“五险合一” 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中富余人员安置问题,每年实现就业再就业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实 现“五险合一”,努力达到各种保险的全覆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创新扶贫帮困机制,加大财政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倾斜力度,构筑以政府救济为主导,以社会互助为补充,多层 次、广覆盖的城 乡社会救助体系。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医疗、采暖和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和近现代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着力打造清文化和工业文化品牌,丰富 城市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构建城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两级格局,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建成体育强市,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沈阳赛区的 各项工作。 打造平安沈阳 深入推进平安沈阳建设。扩大特警力量,配备巡逻直升机,在重要公共场所安装摄像监控设施,严密防控和依法打击 各种犯罪活动,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快进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行列。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求援 、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应对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努力建设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建设安全、市民生活安宁的平安沈阳。 2008年成为全国文明城 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 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要大力弘扬“团结、实干、求知、创新”的 沈阳精神,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力争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