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环球时报: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1:1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法国:刻意描述“中国模式”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夏瑾

  在与一些法国中学生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相当有限,对他们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不少人没听说过儒家思想和汉唐文化。在他们对中国的描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竟然是“文化大革命”。

  法国中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为何如此有限?翻开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记者找到了答案。法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共分为六册,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各占三册。令记者吃惊的是,这六册教材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少得可怜。用巴黎圣路易中学一位老师的话说,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

  不过,这位老师又“安慰”记者说,高中第三册历史教科书有整整一章来专门介绍中国。这一以“中国模式”为题目的章节,共分为“红色中国的开始”、“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和“邓小平的中国”三部分。这一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最后的大本营,中国在共产党执政以来连续向世界展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分别是毛泽东所代表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乌托邦”和邓小平所代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红色中国的开始”这一部分,先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打败“腐败”、“无能”的

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过程。然后描述了毛泽东从“依靠苏联”到“摆脱苏联枷锁”、“自力更生”的执政方针的变化。这一部分还对毛泽东摆脱苏联模式表示赞许,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模式”的出现。

  “毛泽东思想的高潮”这一部分,首先对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运动提出批评,然后着重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这部分的最后,教材提到了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毛泽东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认为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平等”、“反对等级制度”的观点对大量西方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毛泽东在法国始终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前两部分相比,“邓小平的中国”这一部分对中国有褒有贬,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描述较为客观,但又同时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批评,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和歧视的原因。

  这一部分在开头写道:“从1978年到1997年,邓小平成为新的中国模式的代表”,“他发起的一系列改革,旨在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并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其人口数量相符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教材肯定了邓小平“将农业现代化放在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首位”的做法,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称赞为“最有魄力的政策”。在介绍

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教材也指出了在中国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还对中国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提出了警告。

  记者所采访的几位法国中学历史教师大都认为,法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太少,如何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巴黎政治科学院一位参与法国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教授说,法国历史教科书之所以忽视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对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影响有限,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就不像古希腊的“民主”和“公民”等观念对西方有影响,但是他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法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比重也会随着教科书的改版逐渐增加。

  德国: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在“中国热”吹遍德国之际,被德国人称为“认识一个国家的窗口”的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形象又怎样?记者来到位于首都柏林的威海尔恩中学。

  接待我的历史老师波希尔博士,是德国历史教科书编委之一。他听说记者来自中国,第一句话就做了“检讨”。他告诉记者,在德国几十种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实在太少。

  历史是德国“四大主课”之一。低年级学校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和外国史各占50%;高年级的历史课中,德国史则占60%,外国史占40%。波希尔博士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欧洲国家面积小,邻国多,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我们早已走上一体化道路,因此,外国史部分以欧洲为主,主要介绍欧盟成员国的历史。其次是介绍非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

  不过,记者从他递过来的克莱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国通史》中,还是找到了一些关于中国的内容。比如,有关中国概况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公元13世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並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

  中国文化是德国教科书着墨比较多的。“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教科书中,还从马可·波罗的故事入手,图文并茂地简要介绍了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万里长城、中国功夫、中医等内容;同时,记者在德国教科书详细描述的“日本篇”中,也读到了中国历史。课文描述:1931年9月,日本以满洲南部的铁路爆炸为借口,占领了满洲。后来,日本又把满洲变成独立的满洲国,立溥仪为傀儡皇帝……1937年夏,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最终侵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政府还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奋起反抗日本侵略。日本侵略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段落更是历历在目:“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二战期间发生。在亚洲战场,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仅在40多天的时间里,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名。”

  对于现代中国,德国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很少,只有“1949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等一点内容。

  总的来说,记者感到,德国历史教科书有关中国的内容的确很少。对此,波希尔博士直言不讳地说,对于俄罗斯和中东以东的东方(日本除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见。像中国这样重要的东方国家的历史显然被忽略了,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历史教学大纲的陈旧引起的。

  不过,目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德国教育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对中国等东方大国的介绍,波希尔博士本人非常乐意看到这种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段时间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已有很多德国议员提交了议案,提出在教科书的修订过程中增加日本侵华战争中细菌战和慰安妇等方面的内容。波希尔博士也认为,日本通过的极右翼教科书不尊重历史,认为这非常不利于后代全面了解历史,是历史的倒退。此外,当代中国欣欣向荣的形象,也将是德国未来教科书描述的重点。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国家为了让外国的历史教科书更“正面”和“公正”地描述本国形象,通常会邀请外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委及历史老师前往本国“学习”。历史老师们回国后还会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带到教学中去,也让更多学生了解真正的、现代的本国形象。这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推销国家形象的方法。

  美国:内容有限,不利于客观了解中国

  环球时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何洪泽

  美国中学生都要念《世界历史》课,课本是近1000页的一大本彩色精装书,书里面图文并茂,很吸引人。课本讲得最多的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的西方文明,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比较少。

  中国的历史是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文明历史发展中叙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国和印度有单独一节,其中关于中国的有约20页,先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如与西方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东方文明、四大发明、独特的文字、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响等。学生读了这一节就会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课本又从商、周两代历史开始叙述。关于秦汉时期,着重讲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丝绸之路和佛教的传入;唐宋时期则重点介绍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描述了长安的发达、唐诗的兴盛、科举制度等;元明清讲马可·波罗、郑和下西洋,一直到鸦片战争。叙述相当简洁,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点到了。

  对近代的中国,课本讲得稍多。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共合作、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绍了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物,以及红军万里长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叙述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课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论述还是比较客观的。如在讲到为什么共产党能在中国兴起时,课本说是因为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蒙受羞辱,许多年轻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国家,转向马克思和列宁的共产主义。讲到美国为什么不承认新中国时,认为是由于当时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看作为苏联集团的一部分。讲到二战时,欧洲战场内容很多,中国的抗日战争就少多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叙述,负面多,正面少。课本内还刊印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们能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弥补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记者问了一些学生,他们觉得,老师基本上是按课本上的内容讲的,学生也基本全盘接受,考试就按照课本讲的内容来考。老师也允许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些分析性的问答题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课本的内容回答。但对于大部分美国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基本概念就是从《世界历史》课中来的。

  当然,孩子到了中学以后,自己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时也会参观一些博物馆,甚至有机会到中国旅游,对中国的印象也会发生改变。

  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尽管是华裔,但在未去过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国孩子一样局限于历史课本。后来暑期到中国旅游了一次,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的印象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原标题为西方教科书如何说中国;副标题为文化古国形象好 现代中国着墨少)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