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光大传统 探索创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北窗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漫长岁月。 百年风雨,百年求索。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电影与时代同步,与民族同行,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从1905年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让舶来的“西洋影戏”里跃动着梨园泰斗谭鑫培的身影,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滩“默片时代”令人难忘的印记;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从抗日烽火中电影人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到等待新中国的黎明时一批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力作。从共和国成立后对新社会、新生活发自肺腑的礼赞,老艺术家创造了一大批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银幕经典,到改革开放时电影界迎来了又一个人才荟萃、百花齐放的春天。从新时期开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作为一个崭新片种开始出现,《开国大典》、《大决战》等片中领袖人物集体登上银幕,个个栩栩如生,不到20年时间,中国银幕涌现出一大批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巨制,形成了中国电影独有的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从90年代电影在面对电视、电脑网络等诸多新兴娱乐方式逐渐失去往日光环的困境中,中国电影人奋力实施的“精品战略”、成功打造的“9550工程”,到新世纪加入WTO以后,面临外国进口“大片”的严峻挑战,中国电影开始了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电影100年的进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其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潮头,主动追求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电影百年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也是民族电影事业发展的灵魂。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文化建设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推进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同时,电影创新还应该探索电影观念上的突破。观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向现代电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一定要思考、探求新的电影语言、新的表现形式。这种探索的核心,就是反映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优秀影片产生的源泉,还是在深厚的生活土壤当中,在观众日益发展的电影审美期待当中。 在百年电影成就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的转变、当代观众影视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年轻一代瞬息万变的心理状态,是新时代的电影必须解答的课题。在中国电影走向新的历史起点时,必须引导创作人员真正地深入生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创作出与民众血肉相连、能够激起观众共鸣的优秀现实主义作品。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9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