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庆向“下”冲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0:23 南方周末 | |||||||||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论坛,张保庆火力十足的语录被反复引用,附在后面的是数不清的赞扬和感慨;同样,他的动机、 他未经雕琢的批评语言,也难免受到尖刻甚至恶毒的质疑。 赞赏也好,质疑也好,其逻辑起点大致都始于2004年下半年——此前这位副部长在教育部的多年工作并不为人知 。但从去年9月他在网上表示反对教育产业化,反对学生宿舍“奢华化”开始,这位副部级官员开始步入公众视野。去年11 月一次研讨会上,他直言:
“高校的领导在变相乱收费。” “不是学校在乱收费,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 “有的省委领导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品学兼优的概念……搞一个大项目几十亿都出去了,遇到困难学生,这个那个理 由就出来了。” 在这个灼热的夏天,张副部长的话激起巨大的舆论震荡。其意义不仅在于不惜以“自己快退休了”而奋力一搏,更重 要的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收费”义务教育、教育产业化、乱收费等教育问题的激烈情绪,随着这位副部长的公开批评而表 面化、公开化。和国务院发展中心的“医改报告”一起,教育、医疗这两个在“改革”的宏大话语体系下“产业化”多年并愈 演愈烈的问题,终于到了向全社会摊牌的一天。接下来,问题如何解决,再也绕不过公众焦灼的眼睛。 张副部长的实话实说向人们展示了这个社会应有的品质,他迅速被公众舆论推向了英雄的位置。 人们看到他的贫寒出身,看到这位河南农家子弟在1960年代到离家85里远的地方读高中,周末为节省1元钱的 路费,走路5小时回家,以拿回下一周的饭菜…… 人们看到他多次掉泪。在开会的时候,在视察的时候,甚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多次为贫困学生艰 难求学而热泪盈眶。 人们看到他抨击官员腐败,在《偶观一群公仆晏宴》诗中写道:“醉眼哪识膏脂血,冷眼观之心生寒。” 所有这些,太符合人们对“好官”和“清官”的想象。10月底,60岁的张保庆如他事先所言,被免去教育部副部 长的职务,再次激起巨大的公众关注。公众对这位率性官员的离去依依惜别,对教育产业化、义务教育等问题的争论也达到了 顶点。 一个贫寒子弟,历经磨难而入高位;一个宦海中人,深谙为官之道;一个性情中人,常常意气难抒。张保庆在退休前 的最后一年,努力说出了几句公众想说而又说不出的真话,让教育问题完全浮出水面。有人指出,与其对他的行为动机反复解 读,不如将目光投射到问题本身。 2005年即将远去,张保庆和审计长李金华一样,已经成为公众眼中“好官”的符号式人物。2006年,李金华 注定要继续游走在官场规则和公众期待的交叉地带。而张保庆,这位公众眼中的暮年英雄,已在众声喧哗中渐行渐远,留下一 个清晰的背影,他在诗中曾这样写道:“夕阳落照染天地,检点平生四季间。一掬冰心,数片清愁,无限河山。”本报记者李 梁 实习生许桐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