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5精彩·中国--科学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0:58 河北日报

  在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引领未来的“时代路标”

  发展,发展。一个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对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

  如何发展?发展什么?关于发展的重新定位,折射着中国的未来走向,使2005年,成为一个注定要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成长年轮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年份。

  这一年,第一次,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变成了“规划”。这一字之改,使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经济发展,成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最嘹亮的前行主旋律。

  这一年,第一次,在GDP翻一番的目标前面,出现了“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这样的定语。这增加的定语,却减掉了曾经依附于GDP上的对资源与环境的消耗与破坏。不以GDP论英雄,以科学发展论成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不惜笔墨,把城镇新建建筑节能率、木材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等指标明确量化。

  这一年,第一次,涉及数百亿金额的重大项目因环保的名义被国家叫停,计算GDP开始采用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而多年来曾被市场成本“一票否决”的“循环经济”也开始成为投资领域追捧的新宠。

  这一年,第一次,在一个曾以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诩自豪的古老国度,一个曾把发展“数字化”为高速经济增长率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资源与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将节约的古老命题,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从中央国家机关率先垂范,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倡导节约的政令措施,再到百姓家中一个个节水节电节能的生活细节……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正在这个以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的古老国度激发出新的活力。

  这一年,第一次,宏观调控加力,从国债规模和赤字的“双减”,到“看好土地,管紧信贷”,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快的增势得到遏制,全国4150个项目被清理,4813个开发区被核减,近2.5万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被压缩,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被叫停。5月,以“房价问责”著称的“国八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八条意见》出台;7月,国家首部针对钢铁产业出台的政策《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出炉”,以“控制规模、调整结构、降低能耗”为基调,被称为“钢铁新政”—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有力。

  ……

  这一年,我们追求效率,但不再为效率而牺牲公平;

  这一年,我们追求速度,但不再为速度而牺牲质量。

  这一年,我们追求发展,但不再为发展而牺牲未来!

  2005年,“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名词,成为中国未来走势的“新路标”。

  2005年,昂首阔步的中国换了一种步伐前进。

  从地大物博到“节约社会”

  [年度关键词]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从全国“两会”期间的“新国策热点”,到7月初《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再到年底刚刚开幕的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节约型社会”,一个最早于2003年年底见诸报端的新提法,贯穿了整个2005年。

  从北京市公务员今夏不用穿西装打领带的节约细节,到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到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35%的“十一五”节约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循环经济”这个曾经颇为生疏的词语,已经为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所熟悉。如果说传统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那么循环经济模式则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并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缓解资源制约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圆明园唤起公众“绿色觉醒”

  [年度新闻]

  3月下旬,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在北京游览期间偶然发现,圆明园为“保水”,正在园内湖底铺设防渗膜。事后张正春对圆明园防渗工程提出质疑,认为该工程是对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和周边环境的破坏。由于媒体报道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这项从2003年开始、原本即将在2005年“五一”完工的防渗工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因未进行环境评价,国家环保总局叫停该项目建设,责令其依法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4月13日,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环境影响公众听证会召开。5月9日,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管理处在收到文件40天内提交环评报告。5月17日,在国家环保总局对北师大一环评机构提出批评之后,清华大学主动承接了圆明园环评。

  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做出结论,接受清华大学环评结论,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国家环保总局在环评结果发布会上表示,今后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环境权益的重大敏感项目,要多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逐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一个官员和绿色GDP的诞生

  [年度人物]

  “环评”,指环境影响评价。与“绿色GDP”相同的是,这是2005年闯入人们视野的一个新词。两个新词的另一个相同之处是,它们的广为人知,都与一个叫潘岳的政府官员分不开。

  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停建13个省市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其中包括总投资为69.7亿元的三峡地下电站项目和投资446亿元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项目。到2月2日,这些项目已全部整改,时称“环评风暴”,由此主持此项工作的潘岳也被人称为“潘旋风”。

  5月19日,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潘岳透露: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十个省市启动“绿色GDP”试点工作,内容包括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和开展环境核算等。他还表示,2006年年底以前,要向全社会公布关于全国绿色GDP试点城市官员业绩考核结果,环境损失、环境污染、能耗等都会导致业绩“倒扣”,“地方官员的‘乌纱帽’从此将与‘绿色GDP’联系在一起”。

  [背景链接]

  所谓“绿色GDP”,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它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反映了质量,能够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迄今为止,全世界尚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但诚如潘岳所言,为了给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存在多大困难,“绿色GDP”的研究与试验工作都必须毫不犹豫地向前推进,同样,无论存在多大的阻力,都必须确立“绿色GDP”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年度数字]

  200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国土资源部宣布,经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全国各类开发区共核减了4813个,占原总数的70.1%;规划面积压缩了2.49万平方公里,占原面积的64.5%;开发区“圈而未用”的土地退还农民复耕26.17万公顷。稍后发布的国土资源报告显示,全国共清查81962个新上项目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土地面积3.65万公顷;同时清理偿还1999年以来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用175.46亿元。

  [背景链接]

  2005年,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房产投机行为,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被称为“国八条”的稳定住房价格的八条意见,从调整住房和用地供应结构,增加经济适用房用地,正确引导合理消费需求,全面监测市场运行以及督促检查等多方面切入。这其中,最为各方关注的是意见中的第二条,即“建立政府负责制”,房价“控制不力,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与之相呼应的是,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房价涨幅也稳步回落。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连连“出招”,《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等惠民政策相继出台。2005年的楼市调控,见证了政府意志与百姓心声的相互回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