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5深圳突围:总理访深捎来定心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1:31 南方都市报

    2005年,深圳经济特区跨过第25个年轮。在人生哲学中,25岁是一道岭,处于青春与成熟的摇摆期,坚持就会海阔天空,逃避则会从此平庸。25岁的深圳特区选择坚持“特”下去,只要创新不死,便梦想可期。

  新闻回放

  2005年9月中旬,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度过25周岁生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期间,专门在深圳主持召开了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这是温家宝出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第三次踏足深圳特区。

  温总理关于“发展经济特区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的讲话,在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看来,把深圳特区“要不要办”,“要不要特”全都回答了。

  本报记者高爽综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多次重申: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2005年9月中旬,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度过25周岁生日,温家宝在广东考察期间,专门在深圳主持召开了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这是温家宝出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第三次踏足深圳特区,前两次分别在2003年7月和2005年1月。

  随后,由新华社以《顺应新形势办出新特色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作用》为题,向海内外播发了温家宝总理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眼里,温总理在重要讲话中重申了中央提出的三个不变,“这三个不变,不得了啊!我认为是一锤定音,把‘要不要办’,‘要不要特’全都回答了。”

  深圳未来该如何走

  熟悉深圳政经形势的研究人士都认为,解读2005年9月温总理深圳之行讲话的深意,至少要从《深圳,你被谁抛弃?》这篇网文谈起。

  2002年岁末,这篇洋洋2万字的网文像“大脑风暴”一样震动深圳朝野,长时间笼罩在深圳的迷茫情绪被引爆,也引起了中央高层关注,“几乎被每个人细细地研读”。时任深圳市长的于幼军在公开场合作出回应:“深圳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可能很多外地人都不明白,深圳经济规模已经跨进中国城市第一梯队,“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从何而来?其实,当时深圳人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经济超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也即后来李鸿忠概括总结的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与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相对应的是,深圳作为特区的优惠政策正在一点点丧失殆尽,在全国各地争相发展的大形势下,深圳特区曾经担当的“领头羊”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让深圳人较早深刻地领悟到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开始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一年以后,李鸿忠面对媒体毫不讳言:“科学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来讲是生死观。”与此同时,深圳毫不犹豫地把现代化的时间表向后推迟了5年,在海内外引起共鸣。

  温家宝总理一锤定音

  就在《深圳,你被谁抛弃?》讨论余温未降之时,温家宝任国务院总理之后,于2003年7月第一次到深圳视察,对于“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的忧虑,温家宝明确表示,“今后深圳仍然可以作为新形势下改革的试验地、开放的窗口,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些重要的改革还可以放在深圳来进行试验、进行试点”。

  “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这温家宝送给深圳的4句话,短短20个字,反复出现了4个“新”字。随后,温家宝总理派出一个高规格的调研小组,“带着耳朵和笔”南下深圳。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中央寻求重新为深圳定位”的信号;而民间观察人士则欢呼:“深圳的命运之门打开了一条缝。”

  2005年1月7日,刚刚参加完东盟

地震
海啸
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的温总理,又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地旋风式视察深圳。这一次,温家宝明确告诉深圳人:“我派来深圳的调研小组一直没有解散。”他还给深圳人“打气”说,深圳是广东的深圳,也是全国的深圳。

  事后,深圳官员也透露,温总理私下里曾表示,“这两次来深圳不算数,只是提出了一个题目。”离开深圳的时候他说:“我还要再次过来。”

  2005年9月中旬,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度过25周岁生日,温家宝第三次视察深圳。在媒体看来,这一次温总理是“深思熟虑”、“有备而来”的。他在亲自主持召开的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上所作的长篇讲话,终结了此前所有围绕着深圳的争论与猜测。在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的同时,温总理还详细指出,新形势下特区要着力抓好七项重点任务,即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

和谐社会建设和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等。

  深圳要闯出一条新路

  温总理讲话让深圳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2005年的主题词。

  早在今年3月,刚刚接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在随后召开的一次市委工作会议上说:“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动力、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优势、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资源、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空间。”而半年之后,温总理在深圳明确提出,要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

  深圳市委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与总理给深圳的定位不谋而合,有评论认为,这“实际上是中央对深圳新路的首肯”。这也就是官方所称的“特区新内涵”。

  这条新路,欲让特区从昨日之“特”蜕变为今日之“特”。如果还是瞄准特殊政策,瞄准特区创始之初那些课题、项目和领域,就很难再“特”下去。李鸿忠指出,深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新”——“特区的新内涵,形成发展的新模式,拓展发展的新路径,塑造特区干部的新风貌”。

  “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一向很有历史使命感和人格魅力的李鸿忠一席话掷地有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呼之而出,深圳的发展新路已见雏形。

  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意味着整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建设自主创新型的城市为目标,变“速度深圳”为“效益深圳”。

  然而,“闯出一条新路,可能比当年‘杀出一条血路’还要难走。”今年5月当选为深圳市长的许宗衡说。

  “要敢于‘三个舍得’——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深圳决策者们的振振誓言颇有些悲壮的味道。他们的解释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沉得住气”;深圳声誉一直很高,调整发展思路后,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可能深圳声誉会“不如以往”,但“要为转变发展模式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敢于承受压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