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省中医院:传承与发展③名医:第一生产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15:0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打破中医六七十岁成名传统广东省中医院育人屡创佳绩

  本报记者廖怀凌通讯员胡延滨

  看病难,看“名医”更难。培养多些名医,任重道远。广东省中医院实施的育人工程屡创佳绩,继呼吸科主任林琳去年荣膺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后,另一位抗非巾帼英
雄杨志敏刚刚被评为“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

  在传统观念里,中医成名远远晚于西医,不到六七十岁,很难成为“名中医”。但在省中医院,40来岁的科主任、全国中医学科带头人比比皆是。副院长罗云坚指出,“关门弟子”的封闭型传统培养模式下,青年医生一生只获得一位老师的指点,个体开业又限制了实践的空间。而在省中医院,每天七八十名病人的人均门诊量,加上吸纳百川、博采众长的“集体带、带集体”的师承模式,中医成才的时间大大缩短。

  人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广东人管“看病”叫“看医生”,名医是吸引病人的“第一生产力”。

  省中医院从1993年开始实施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培养方案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

  “厚基础”是牢固打好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医院开展温书工程,每年根据不同年资指定必读书目,要求熟读和背诵中医经典著作、中药、方剂;“强能力”是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宽知识”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对中医历代有代表性的各家学说的把握,也包括中医学习现代医学,西医学习中医;“深钻研”是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选好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某一个领域深入钻研下去。

  每位青年医生初进省中医院,就会获得院方为他们度身定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继续教育计划了如指掌,医院还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朝阳计划”针对有潜质的苗子,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前移;“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针对具有成为中医名家素质的中青年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名师带徒”培养具有深厚中医功底的名医大师;“西学中”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知识系统培训;“一代带二代”针对七年制硕士班,让学生拜名老中医的弟子为师,增强了名师徒弟们的责任感。

  师承模式不断创新

  省中医院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效的师承模式。

  “本院名师带徒”工程,在各学科遴选了能带动本专科建设的业务骨干33人,跟师本院的名中医。

  “跨地区拜师”工程,聘请了38位全国最著名的老中医来省中医院带徒,有利于68位徒弟更好地掌握中医药精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师徒授受、独立传承”的旧师承模式带来的“一徒一师,难有突破”,而且容易出现“流派之争”、“门户之见”的弊端,医院在各位名老中医的推动下,形成“集体带、带集体”模式。

  过去医院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要求中青年学习中医,现在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当有全国名中医来带徒时,大家争先恐后,千方百计地争取跟师机会。心脏中心阮新民主任,是我国仅有的两位美国心脏外科学会的委员之一,他主动提出要拜邓铁涛教授为师,学习中医。

  1992年,省中医院有11名硕士、1名正高、38名副高。经过13年的育人工程,2005年全院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3人,具有博士学位80人,硕士学位299人;历年跟师名老中医的中青年骨干110多人;有5人被纳入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计划;医院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全院开设的100多个专科专症中,有70%以上由跟师培养的中青年骨干主诊;由中青年骨干开展的特色疗法占全院特色疗法总数的55%。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