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4:05 杭州日报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我市推进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经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由市政府根据《建议》要求,编制杭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初召开的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后,
颁布实施。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建议》的起草情况和框架内容

  (一)《建议》的起草经过

  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从去年下半年起,市委就围绕制定“十一五”规划,结合当前和今后发展工作要求,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座谈、专家研讨等形式,开展了“十一五”规划的一系列前期调研工作。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形成“十一五”发展思路。自去年下半年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组成各相关专题调研组,围绕“十一五”时期战略发展重点,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和考察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围绕“十一五”发展,由市委组织开展的专题调研活动达120余次,形成了一系列事关我市今后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举措。同时,组织了近40次的专家学者专题研讨会,委托了近20个专家组对“十一五”进行了多领域、多角度的思路性、战略性的前期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市委还布置了43个“十一五”规划《建议》重点调研课题,组织了50个部门进行了课题研究。所有这些前期调研活动,为起草《建议》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

  二是搭建《建议》起草班子,明确《建议》起草任务。去年11月,市委财经领导小组专门听取了“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汇报。去年底和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分别成立了“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和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今年3月18日,市委就“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进行了动员。6月10日,市委、市政府领导听取了“十一五”重点调研课题汇报。11月7日,市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王国平书记就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联系杭州发展实际,提出了我市“十一五”《建议》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于辉达、朱报春、叶明副书记和盛继芳、虞荣仁、吴键等同志就我市“十一五”发展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与会同志则围绕7个专题向会议建言献策。11月下旬,王国平书记主持召开了四个座谈会,直接听取市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和副市级以上老同志对《建议》的意见。

  (紧接第1版)自今年以来,市委已先后召开6次常委(扩大)会对我市的“十一五”发展进行专题研究,为《建议》起草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认真起草规划《建议》,广泛吸收各方意见。在市委常委会的直接主持下,起草组坚持以中央和省委“十一五”《建议》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研究了国家、省发改委和市政协、市属部门有关“十一五”发展的意见、建议和专项规划。9月上旬,起草组提出了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形成了《建议》(初稿),并征求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和市有关部门的意见。10月下旬,起草组召开了六个专题座谈会,听取了部分市属部门、区县(市)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的建议。11月中旬,起草组再次征求市属部门和区县(市)对《建议》的意见。11月下旬,起草组又听取了民主党派等四个座谈会意见。据不完全统计,自11月以来,起草组共收集《建议》修改意见420条,其中采纳意见264条。自起草组成立以来《建议》已修改16稿。

  从《建议》起草经过看,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稿的形成,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不断统一思想、集中各方智慧的过程,是一个体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

  (二)《建议》的起草原则

  在《建议》起草过程中,市委起草组始终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一是坚持贯彻上级精神与联系杭州实际相结合。“十一五”规划是对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构想。必须正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对未来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针政策,又要结合我市发展要求,才能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为此,起草组根据中央提出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省委提出的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打造“文化大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等重大决策和目标,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打响“四张金名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等重大战略和奋斗目标。力求使《建议》充分体现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体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二是坚持重大决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既需要保持原有重大决策的连续性,又要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战略举措。为此,《建议》不但保持了市委、市政府“十五”以来作出的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等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而且根据“十一五”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把“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指导原则,并提出了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谐社会和人民生活等七个方面构建“和谐杭州”作为新一轮发展的奋斗目标,力求做到重大决策既具有连续性,更具有开拓性。

  三是坚持战略谋划的超前性与落实举措的操作性相结合。“十一五”规划是对未来5年发展战略的谋划。《建议》不但提出了适应新的阶段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使规划建议具有超前性、原则性和指导性,而且注重对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举措、好方法的总结提高,力求提出的战略举措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为此,《建议》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提出了按照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双管齐下的思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大都市建设上,提出了按照规划共绘、政策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的思路,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按照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思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系统;按照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回收领域的物质循环体系等思路举措,都力求体现《建议》指导性与操作性的高度统一。

  四是坚持率先发展与共同发展相结合。《建议》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要求,力求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不同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为此,《建议》以大都市的视野,来统筹谋划大杭州的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强调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县(市)块状经济的发展;在项目安排上,尤其是新一轮“十大工程”安排上,兼顾了13个区县(市)建设项目;在社会发展上,强调了文化、科技、教育、医疗资源向县(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在民生问题上,加强对困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和偏远山区农民保障问题的关注等等。更加关注5县(市)的发展、更加关注新农村的建设、更加关注对欠发达区域扶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障,是这次《建议》一个重要特点。

  五是坚持起草工作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建议》起草过程中,一方面注重以起草班子为主,研究提出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思路与战略举措。为此,《建议》的重大课题任务均由市委起草小组和市有关职能部门承担,提出了许多符合我市工作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注重借用“外脑”,研究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自去年起,就与国家、省、市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合作,对“十一五”期间的重大背景、国内外形势和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三)《建议》的内容框架

  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审议稿)共分9个部分、39条、近19000字。第一部分,阐述“十一五”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国内外重大背景;第二部分,阐述“十一五”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奋斗目标;第三到第八部分,阐述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第九部分,着重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根本保证进行了阐述。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杭州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形势,客观分析杭州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十五”时期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十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实际增长0.89倍;按户籍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将超过5000美元。2005年财政总收入将达520亿元,比2000年的142.85亿元增长了2.64倍,年均增长为29.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4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67倍。都市农业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十五”时期,全市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大中城市第八的领先位置。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对内开放不断扩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杭州已成为民营经济大市。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评选中,杭州连续两年均有53家企业榜上有名,占全国1/10强。在全省杭州私营企业总数已名列第一。“十五”期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分别增长22.5%和22.2%,其中出口比“九五”时期提高6.2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将完成16.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78倍;全市实际利用内资将达到268.5亿元,比2001年增长3.5倍。

  ———城市化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新进展。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建成投入使用,连接省内外的高速公路以及绕城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基本实现。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大都市框架拉开,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5年城市化率预计为62%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

  ———文化名城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杭州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和谐创业”杭州发展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形成了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数字娱乐、会展业等一批优势文化产业,推进了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推进,西湖、西溪、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5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6500元,比2000年增长0.70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700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0.713倍。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5.3万个,实现再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7%。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8.59万人,比2000年增长83.27%。参加失业保险120.9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87.32万人。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实行社会统筹,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十五”时期,全市经济总量继续居全国先进行列,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五位,城市发展能力居全国第六位。我市还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并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

  更为重要的是市委作出的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打响“四张金名片”等重大决策部署,已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总之,“十五”时期是杭州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为“十一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制约加剧;市区和5县(市)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国际化程度不高,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时期,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新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建议》全面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指出“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将是不利因素可能增多,但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与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并存,对我市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制约并存,对我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彼此依存度加大与相互竞争更趋激烈并存,对我市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彰显城市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与宏观调控更趋复杂并存,对我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发展对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要求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特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并存,对我市发展先进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多元化发展与发展不平衡状态并存,对我市在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同时协调各方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按照“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发展特色,激活发展主体,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

  三、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打响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市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建议》并从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这就是:力争把杭州建设成为发展后劲足、经济实力强的“和谐杭州”;开放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和谐杭州”;服务功能强、城市品位高的“和谐杭州”;市民素质高、人文气息浓的“和谐杭州”;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美的“和谐杭州”,法治程度高、社会秩序好的“和谐杭州”;幸福程度高、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

  为使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切合时代发展要求,切合杭州发展实际,切合人民群众愿望,《建议》在奋斗目标中对主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里我就几个主要指标作点说明。

  一是“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10年达49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超过84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达7400美元。从科学数据测算看,根据我市历年来数据建立的“十一五”经济增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可能在11%-13%之间。从GDP增长与其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来看,11%的增长率与投资、消费、出口等相关指标是吻合的。从支撑条件看,“十一五”期间,总体供给条件将好于“十五”时期。因此,预计未来我市经济还将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同时,考虑计划适应留有余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定在11%,是既积极又稳妥的。增加“按常住人口计算”口径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外来投资创业者对杭州发展的贡献。

  二是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从2003年起,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统计口径作了重大调整,按新的统计口径,2004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规划到2010年达到25%,年均提高约2个百分点,这一目标与我市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吻合。

  三是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6%。国家和省都把此指标列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2004年万元GDP能耗为0.89吨标准煤,按照五年累计下降16%计算,到2010年为0.75吨标准煤。考虑到目前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已低于全国水平,继续下降虽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是可以达到的。这一指标比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15%略高,也体现我市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

  四是“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800元。“十五”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再增长,虽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在人民生活水平目标中,除了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还增加了基尼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其它难以定量的教育、卫生、住房等指标,也作了具体表述,使群众能够看到未来五年我市生活水平所能达到的目标。

  四、关于“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关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建议》明确提出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特别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天堂硅谷’建设的支撑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以自主创新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旅游西进、高新南下、制造业东扩、服务业中拢”的产业布局,形成集成创新优势;同时推动5县(市)“兴二促三”,使5县(市)成为大都市重要产业配套区。二是发展都市农业,提升农业效益。强调通过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都市农业新格局。三是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市区工业与县(市)工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两手抓,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确保工业经济“一高一领先”。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是要围绕建设服务业大市的目标,大力发展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商贸与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现代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

  (二)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

  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载体。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关键是加快副城、组团、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此,《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一是以优化大都市规划布局为重点,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建议》强调了规划的龙头、引导、调控作用,提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新城、副城、组团、县城、中心镇建设,不断增强大都市综合功能。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议》强调了大项目带动战略,提出了新一轮“十大工程”,增强大都市辐射带动作用;按照“两疏散、三集中”方针,推进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建议》强调了要以“交通西进”为契机,加快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议》按照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以中心镇建设为纽带,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努力办好“九件实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以建立跨地区合作与交流机制为重点,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建议》强调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构筑以杭州为核心的大都市经济圈,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五是以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提高城市运行效能。《建议》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构建“节点创新、层面互动、纵横连接、网状运行”的城管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

  (三)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环境资源是杭州最宝贵的资源。《建议》提出要坚持“环境立市”战略,推进生态市建设,建设绿色大都市、生态新天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与健康型消费方式。《建议》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建设节约型产业;按照健康文明、节约资源消费模式,打造节约型社会;同时强调了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表率作用。二是集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良性发展。《建议》强调通过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努力做到节约用水、合理用电和集约用地。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议》要求加强大气、水源、环境和噪声污染的治理,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建设绿色大都市和生态新天堂。四是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建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通过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老龄服务业等措施,形成低生育、高素质的人口结构系统。

  (四)关于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市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增强城市文化创造力。《建议》要求用先进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和杭州人文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二是以提高文化品位为要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强调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形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培育文化人物、催生优秀文化产品、提升创作水平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文化设施、扶持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三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议》强调建设科技强市要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步提升。四是以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为重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建议》强调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普及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教育,从明年开始,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重视社区教育,扶持农村教育,发展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延伸,实现公平教育。五是以增强公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建议》强调要加快卫生强市建设,重点是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高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建设体育强市,重点是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和奥运争光工程,加快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水平的共同提高。六是以打造人才高地为要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议》要求创新人才制度,把握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把我市建成为长三角南翼人才高地和全省人才集散中心。

  (五)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市20多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主要推进三个方面的体制改革。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地方金融改革、完善价格和财税调节机制、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一整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经济规则相融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二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是深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体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三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议》要求以建设“小政府、大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提出了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建议》强调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格局。坚持内外资并举,加大引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发展外向型经济、“总部经济”和“省会经济”,壮大“杭州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和“双对口”工作,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杭州人经济”。

  (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既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建议》提出要从几个方面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建议》强调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发挥个人潜力和才能。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发展会计、律师、公证、咨询、策划、调查、评价、培训等社会知识服务组织。二是积极扩大就业。《建议》高度关注民生,要求发展大容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同时,建立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要求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老城区社会保障体系并轨;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失地农民享受“同城待遇”,让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安居乐业”。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议》提出要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发挥社会组织防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五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议》要求建立党政界、知识界、企业界、新闻界“四界联动”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打造“平安杭州”。六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议》强调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民族、宗教、侨务、台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完善村民自治、社区民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事务协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实施“三五”依法治市规划,推进“法治杭州”建设。

  (七)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建议》强调“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议》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根本保证。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