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6:03 大江网-江西日报

  重大政策 第一时间发布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2005年8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江西德宇集团生物技术保鲜茶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方面情况。本报记者周霖摄

  独家新闻:江西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

  给全省农民报喜(本报记者 傅云)

  2005年1月16日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向省内外各新闻媒体开放,社领导要求报道出新、出彩,抓独家新闻。开幕式上,省委书记孟建柱宣布:“省委、省政府决定我省提前一年,从今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以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这是一条全省农民关注的大新闻!按惯例,全会闭幕才能发新闻。能否打破“常规”抢发?我请示参会的社领导,同意先写稿件再请示省领导。我立即在会上采访省财政厅厅长等人,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及附加,为农民减轻负担10亿元!中午成稿,下午省领导同意刊发。第二天江西日报头版消息《新年,江西农民喜收十亿元大礼我省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成为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我省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让好消息飞进百姓家 (本报记者 黎军)

  2月19日,江西日报头版报道了《我省推行“两免一补”》的消息。我省从今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全省城市、农村特困家庭和国定贫困县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免交教科书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其中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做法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实施。为推行该政策,省财政将安排1.4亿元,不要市县财政配套,进一步体现了我省财力的增强和财政为民的民本思想。记者发挥和主管部门保持信息畅通等优势,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在全省媒体率先报道该项政策,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及时性。

  推出全国首个报网互动栏目——我们铸造品牌:《江报直播室》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今年1月开始,本报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江西日报以深度报道见长、阅读时间持久和大江网直观快捷、辐射面广的特点,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报网互动栏目《江报直播室》。通过大江网的视频,每一期的《江报直播室》都能在第一时间广泛传播,次日在江西日报推出《江报直播室》深度报道,报纸与网络的互动和延伸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今年该栏目连续推出14期,成为本报2005年的一大亮点。

  点击率创新高

  《江报直播室》每期直播在线访问量都在5万人次以上,多时达16万人次。最近连续直播3期《解读“十一五”规划关键数据》,3天点击率达到136万人次。

  省领导高度评价

  孟建柱书记称赞:“这种形式很好,很新颖,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宣传两会,增强新闻的‘三贴近’,拉近读者、网民与‘两会’的距离。”

  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评语:“《江报直播室》整合了新闻资源,倡导了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促进了媒体的机制创新,体现了党报在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中的思想高度和驾驭能力,在创新表现形式、品牌经营运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合作等方面,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可资学习的宝贵经验。”

  部分专题链接

  ●9月21日“道德之光为和谐增辉”

  ●9月12日敞开大学门相拥贫困生

  ●8月19日和谐创业,奏响时代强音

  ●8月12日赣商,扬起你的旗帜

  ●7月25日来吧,荡起创业的双桨

  ●4月25日公选:让能者挑大梁

  经济热点 我们聚焦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辉煌成绩,许多企业在园区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做大做强。本报记者宗欢摄

  关键词:工业三年翻番

  【新闻回放】1月18日,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当日的江西日报用一个半版篇幅推出《我省工业实现三年翻番》组合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A1版《我省工业三年翻番》消息、本报评论员文章《乘势加力促崛起》并配以直观的图表,占去近半个版位置,A4整版《我省工业三年翻番解构》,作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形式的深度解读。

  【记者感受创新,再创新 (本报记者 程鹃)

  1月中旬,我从省经贸委获悉:江西工业三年翻番成定局,过几天数字就出来。太好了!我盯了很久的线索终于要成大新闻了。

  权威媒体作权威报道,只能成功!请示社领导后,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三人小组,提前策划采访。这么重大的宏观经济报道如何做出深度、做出新意?我们创造性地运用“1+3”组合模式。头版一篇消息、一篇评论加一个图表,简洁、直观、明了地把工业三年翻番最重要的数据、信息告诉读者;后面跟进的整版深度解读由通讯、数字解读、亮点聚焦、观点、大事记、图片、表格等组成,既有经济专家的专业解读,又有记者的深度分析,还有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和经济专家、企业家的精彩观点。

  1月17日,全省工业三年实现翻一番,18日,江西日报就在第一时间浓墨重彩地推出这一组合报道,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而且以创新的手法做足权威性和贴近性。

  关键词:“20字”兴农方针

  【新闻回放】2005年2月16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了“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20字”兴农方针。这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举措。从3月21日开始,本报在A1版显位大手笔连续推出“20字”兴农方针系列报道。

  【记者感受贴近,再贴近 (本报记者 宋海峰)

  2004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三个20%增长”,成为当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如何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好势头?如何构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20字”兴农方针指明了方向。

  宣传好这一重大兴农方针,是省委机关报义不容辞的责任。策划报道过程中,社领导靠前指挥,记者编辑协同作战,在注重体现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着力在“三贴近”上下功夫,形式上创新求活、内容上求深求实,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组报道每篇配一篇主题鲜明、文字鲜活的《本报评论员》加以统领,采取《核心提示》、《政策解读》、《亮点回眸》、《前景展望》、《专家视点》、《典型推介》等板块组合式报道手法,新颖独特。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关键词:全民创业

  【新闻回放】7月11日,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召开之际,本报积极策应,在B1-B4版用4个整版篇幅强势推出大型策划“创业潮起”特刊。该特刊以独到的视角,活泼的文风,生动的故事和富有冲击力的画面,给读者提供了一道赏心悦目的精神大餐。整个特刊分“创业·勇气”、“创业·智慧”、“创业·阳光”三个部分,创意独特,气势恢宏,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相得益彰,体现了“大视角、大手笔、大制作”的效果。

  【记者感受鼓劲,再鼓劲 (本报记者 杨静)

  对于江西的经济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话题;对一份以“时政大报”定位的党报而言,这是一个为时局擂鼓助威的宣传好时机;而对于媒体同行来说,这又是一次集体的命题大赛。

  全民创业,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所作出的新战略决策,如何将全民创业这一命题通过鲜活的新闻语言加以阐述,这是个难题。

  本报编辑部剖析全民创业之内涵发现,孟建柱书记对全民创业的精辟论述,正是全民创业的意义之所在。于是,我们的特刊有了最好的切入点:“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循着这一思路,我们追寻红土地上创业者的足迹,体会各地浓厚的创业环境和干事业的氛围,而这些故事和变化,成了全民创业最好的诠释。

  在版式编排上,采用以封面统领内页的新形式,精心精当,使整个创业版呈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流畅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我们为江西发展鼓劲加油的一份厚礼。

  关键词:联合国研讨会

  【新闻回放】2005年5月10日至1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施目标国际研讨会”在我省召开。这是我省第一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联合国第一次在我省举办会议——两个“第一次”,凸显出会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会议开幕后,本报以大篇幅推出相关报道。

  【记者感受 展示江西新形象 (本报记者 殷勇)

  打破常规、追求创新,一开始,江西日报就把创新作为联合国会议报道的一项基本原则。会议开始后,记者一路上伴随着国内外专家。在与专家的交流中,在他们对江西青山绿水由衷的赞叹中,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三个关键的英语词汇“Really?(真的吗)”、“Perfect!(完美的)”、“Warmly!(热情的)”。从最初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发出“Really?”的疑问,到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发出“Perfect!”的赞叹,再到一路感受江西人“Warmly!”的欢迎。这三个关键词,折射出了江西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就,展现了江西人的新形象。记者大胆利用这三个单词为题组织起整篇文章《“Really?”、“Perfect!”、“Warmly!”——联合国官员和国外代表盛赞江西》,使之成为本次报道最大的亮点。

  关键词:红色旅游

  【新闻回放】2005年10月28日,’2005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在昌开幕,江西红色旅游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红博会期间,本报先后刊发红博会相关稿件近60篇,红绿古蓝四色旅游稿件40多篇。

  【记者感受 我们和新闻在一起 (本报记者 何宝庆)

  回眸一:“鏖战”

  新闻现场是“菜地”;总编室的晚班,当然就是“伙房”。每一篇红博会新闻,是编辑们奉献的精美菜式。

  当班老总、总编室主任、编辑们之间,推敲是常事——“‘一个支点,撬起一片惊喜’,这标题搭配不协调。”“不如‘一个支点,撬动天地神奇’。”“也不好,‘天地’太大太空。这样——一个支点,撬出山水神奇。”

  ……

  城市深睡了。而红博会新闻,就这样色、香、味逐渐丰盈、精美。

  新闻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新闻在哪里,我们的奉献精神就在哪里。

  回眸二:温馨工作餐

  开幕式报道,报社老总现场指挥。

  临近午时,老总一个个通知采访记者:“中午请大家吃工作餐!”

  这是一顿温馨的午餐。社领导和参与报道的记者们共聚。窗外寒风冷雨,室内笑语晏晏。

  这又是工作“加油站”。谁的任务是什么,上午有何收获,下午如何继续?谈笑中饭菜落肚,既犒劳了肠胃,又充实了脑袋。

  新闻在哪里,我们的团队精神就在哪里。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记录大事

  “建设和谐平安江西 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

  ●4月1日,我省“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启动后,本报及时报道活动启动消息,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论至八论,开辟“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专栏。7月11日,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召开,本报及时刊登会议消息,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论至十三论,开辟“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专栏。

  ●本报发表江仲平署名文章《让和谐创业的旋律更加雄浑更加响亮》、《让全民创业蔚然成风》等,推出《风劲正扬帆》、《借力好腾飞》、《乘势创辉煌》等主题教育活动系列综述。

  ●4月18日,开设“专页”,刊发《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2005江西学者论坛”发言摘登》。

  ●7月11日,推出由“创业·潮起”、“创业·勇气”、“创业·智慧”、“创业·阳光”4个版面组成的“创业”特刊。

  ●8月12日和19日,分别推出江报直播室,专题报道《赣商,扬起你的旗帜》、《和谐创业,奏响时代强音》等。

  ●5月31日,开辟“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和谐·创业’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专栏;

  ●7月29日,开辟“‘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宣讲团在各地”专栏;

  ●9月5日,开辟“全民创业——大型系列典型报道”专栏,配有记者手记,创业心语等,共计推出20篇。

  全省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

  4月16日,刊发省委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决定和动员大会消息,配评论员文章,以及《江西省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公告》。

  4月21日,刊发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董君舒答记者问全文及本报评论员文章。

  4月22日,刊发省公开选拔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全文。

  4月23日,刊发公选报名消息、侧记。

  4月25日,刊发“江报直播室”现场实录《公选:让能者挑大梁》

  5月16日,刊发公选笔试消息。

  5月30日,刊发公选面试消息及侧记。

  5月31日,刊发《江西省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考察人选》

  7月6日,刊发我省公选厅级领导干部揭晓,省领导孟建柱、王君、董君舒和省长助理熊盛文与拟任干部座谈消息,以及《江西省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任前公示》。

  7月15日,刊发“江报直播室”现场实录《站在新起点,直面新挑战》

  

江西日报年终特刊:2005追求更出色的新闻(一)
感悟在现场 (本报记者 卓凡)

  这是2005年6月底的一天,我正站在卢沟桥上,我是为采写本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策划的开篇稿件而来。

  太阳很刺眼。我凝视着历经沧桑的百年石狮,我看着“卢沟晓月”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的耳边响起了60年前中国军人从这里向侵略者射出的第一枪。站在桥上,我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我眼前叠印出侵略者无耻的嘴脸、贪婪的眼神、罪恶的魔爪;我眼前闪现出中国军人愤怒的吼声、英勇的身影、不屈的英魂。就是在卢沟桥上,“有一个日子让我们终身难忘,有一段历史让我们刻骨铭心,有一种感情让我们世代传承。这一个日子把一个民族拖入一场空前的灾难,这一段历史诠释着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一种情感孕育出宁死不屈、奋勇抗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样铿锵有力而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我的脑海里喷涌出来,成为我的长篇通讯《卢沟烽火映赣鄱》的开头。

  宛平城城墙下,我触摸着侵略者留在墙壁上的一个个弹孔,这是我们母亲膏腴肌体上的伤疤,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痛啊。我沉思在城墙下。我远眺京城,高楼大厦在阳光里显示出动人心魄的剪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在那一刻,“六十年一个甲子,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神州崛起。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我们再也不会积贫积弱,我们再也不会风雨飘摇”这样富有哲理和诗情的句子,在我脑海蹦了出来,成了我那篇通讯里结尾的段落。

  我要说的是,如果我没有到卢沟桥去,我就不能深刻的触摸历史,我也不能很好地感悟现在,我也就写不出《卢沟烽火映赣鄱》这样一篇反映尚好的通讯来。

  到现场去吧,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去吧。

  背景链接: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本报从7月至9月,连续8期用大幅版面刊登《筑起新的长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报道,全方位反映英雄的江西儿女同仇敌忾、不屈不挠,把抗战的烽火燃遍赣鄱大地,在江西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寸土地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光辉业绩,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赞歌的英雄事迹。

  心灵的震撼 (本报记者 罗德斌)

  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在我省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多次采访报道我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说实话,我常常是首先被感动。

  记得那是2月底,省委在南昌举办基层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我原以为发一条消息就够了。没想到这场报告会异常精彩感人。当谢国刚动情地说到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遇上险情、与队友相依为命;当钱茶花含泪讲到自己抛下年幼的孩子、独自去偏远山区执教;当施华山强忍悲痛讲到自己为解救被拐卖妇女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台下听众无不动容,许多人眼噙泪花,报告会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我也深受感染,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我要把这一动人情景写出来。回到办公室,我的键盘和心一起跳跃——报告会侧记《共鸣》很快成稿,第二天便呈献在广大读者面前。

  背景链接:我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1月5日正式启动。整个教育活动分三个批次进行。本报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报道贯穿全年,动态、典型、专栏,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时刻准备好 (本报记者 李文亭)

  12月7日,我接到任务,采访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昌活动。

  报告团成员在昌活动安排十分紧凑,一个接着一个。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做好前期准备是完成报道任务的重要基础。政教部全体同志都行动起来了,大家在网上搜寻背景、在报纸上剪辑资料。10日下午5时20分,报告团抵昌,我满怀信心地投入到采访报道中。

  报告会开始了。在激情奔涌的会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我一边听报告,感悟航天精神的精髓;一边采访听众,捕捉一个个感人的细节。这时,编辑部临时决定将报告团成员的报告内容摘要刊登。我赶紧与有关部门联系,终于拿到了惟一的报告文稿。接着,办公室紧急复印,编辑快速编辑,总编室调整版面,体现出报社惯有的工作作风。

  报告团在赣活动顺利结束。在感动和激情中,我采写了《神六功臣报告会感动英雄城》等报道。

  背景链接:12月11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昌的活动安排:8时25分,向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敬献花篮;9时正,在省体育馆作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11时30分,接受江西新闻媒体记者集体采访;14时15分,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15时15分,参观滕王阁;16时30分离开南昌。

  京城跑“两会” (本报记者 朱雪军)

  “两会”备受世人瞩目。认真报道好“两会”,报道好代表委员的工作,让百姓了解“两会”,是记者的责任。

  今年3月,我第一次到北京采访全国“两会”。北京城区面积太大,而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又分住在7个宾馆,打的往返采访,动辄就要100多元,并花费几个小时。于是,我们先打的到附近的地铁站,乘坐地铁后再打的到委员下榻的宾馆,虽然转了两次车,但来回仅需30多元,而且地铁永远不会“堵车”。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提交了《关于取消铁路春运车票违法涨价的建议》的提案,我抓住这一话题,采写了《“取消春运车票涨价”提案备受关注》。没想到,铁道部有关人士找到王翔沟通,王翔还就这一提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2006年铁路春运,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临客硬座票价不上浮,使农民工这一春运期间铁路的最大客流得到了实惠。一则新闻的台前幕后,让我掂量出自己工作的价值。

  背景链接:本报2005年省“两会”及全国“两会”的报道,内容准确鲜明,形式生动新颖,版面大气庄重,体现了浓墨重彩、密集厚重营造热烈气氛、增强宣传效果的大报风范受到广泛好评。

  铿锵足音——2005感怀 (李新科)

  2005的铿锵足音渐行渐远。

  责任与方向,主旋律与三贴近。让我们传媒,让我们党报新闻工作者又送走硕果满枝、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用心和汗乃至感动的泪,“烹饪”出2005一道道欢欣鼓舞的新闻大餐,佐与若干含悲、含怒,带酸、带苦的小菜。

  今天,站在2006年的门槛上回望,我们愿和读者一起回味。

  我们难忘: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瓷都,谆谆教诲准确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我们难忘:受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委托,回良玉副总理亲临九江地震灾区视察指导,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灾区人民心坎……

  亲切的关怀,化作巨大的鼓舞。江西在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实现了新的跨跃。“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高昂的主旋律伴随我们见证2005。

  我们记录:深化改革,让钢花飞溅,铜水奔涌,国有工业雄风犹在;鼓励创新,促全民创业潮涌赣鄱,勤劳智慧的井冈儿女兴企业,闯市场,民营经济渐成大势,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扩大开放,让人流物流信息流进出江西更加便捷顺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富足;“二十字”方针,续写山水田林畜新篇章;灾区人民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挺直腰杆,展开生产自救。

  关注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难忘:省委、省政府在“家底”并不宽裕的情形下,宣布取消农业税;推出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系列“套餐”;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低保对象面,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政府买单农民看戏,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构建教育基金网络,让贫困学子上得了学;省委“民声通道”,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大接访”传递鱼水情欢;维权、打假,彰显群众利益无小事。

  我们记录:下岗工人当上了老板,进城务工农民成长为白领;农民看病能报销,不再愁养老;老百姓的腰包愈来愈鼓,日子过得愈来愈开心,城乡安定和谐春风荡漾。

  我们记录:省四套班子带头给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寒冬里,爱心涌动江西大地,灾区人民发自内心地喊出:“还是共产党好!”。

  我们记录:凌美龙、施华山、彭勃、杨文军、钟文花等江西优秀儿女的风采,是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旗增辉,永葆先进性;当时代楷模,赢得人民赞誉。

  2005,是这样步履匆匆却坚定地走过,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与社会同行,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推进“五化”,建设“三个江西”。4200万井冈儿女踏上新征程,信心百倍,步伐铿锵。

  追求更贴近、更出色,我们时刻准备出击,收获精彩的2006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