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人才高地到国际人才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王荣华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上海新时期的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之下,“国际人才港”概念的提出是对“人才高地”理念的丰富与完善,是上海加快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进程的助推器,也是打破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软约束的战略手段

  ●保护和经营知识产权是人才战略和建设国际人才港的重中之重,它有利于尽快将专利、技术、创意等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十一五”期间,上海应加快销售知识的国际化程度,使得上海人才和国际人才中最具备财富积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知识产权,能够在上海形成国际化交易平台

  ●智力资源最宝贵的要素之一,在于它能够在流动中增值,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本投入的缺陷。而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短期内超越型发展的国际大都市来讲,“国际智库”以及海外学术界的智力支持和文化补充,将极大地充实我们的软实力

  众所周知,上海是一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城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没有超人的胆略和大批具有超一流智慧的高级人才投身其中,是很难想象的。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一贯重视人才开发工作,与此同时,上海这座城市本身也一直是各路英才涌现的舞台。

  上海在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主要是实行以物力资本优先积累发展经济的模式。这一模式也是发展中地区常用的基本选项,而上海在实行物力资本优先积累模式时,也曾经特别注重固定资产投资。当时,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教育等人力投资的20倍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40倍。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上海改变发展速度的突出亮点也集中地体现在对外资的吸引上,上海和周边地区还一度被称为成功迎接国际资本直接投资转移的高地。到上个世纪末,这一状况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尤其是在上海进入国际公认的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阶段,上海开始逐步向以人力资源优先积累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上海在关于发展走向的第三次全市大讨论中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记得在2003年2月,当时陈良宇同志是这样强调的:上海要“抓住今后五年的战略性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人才新高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实践证明,上海提出的“科教兴市”主张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转轨。而且,经过近3年的努力,上海在新的发展格局中,也谋取到了一些新的发展制高点。如在航天工程、洋山港建设、新能源汽车等有利于提升上海产业竞争力的领域,纷纷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人才梯队尤其是领军人物的杰出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上海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陈良宇同志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指出:“十一五”既是上海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国家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期,又是发展难度加大和各种困难与问题交织的严峻挑战期;是上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努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想明白、有准备,豪情满怀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头脑清醒正视新挑战,谋划新发展。

  “十一五”规划期间的上海,提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更加积极的发展新主张,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上海新时期的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之下,“国际人才港”概念的提出就显得十分及时和必要。“国际人才港”概念的提出是对“人才高地”理念的丰富与完善,是上海加快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进程的助推器,也是打破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软约束的战略手段。

  根椐国际经验和上海发展需求的实际,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人才港”,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加速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转移平台建设。保护和经营知识产权是人才战略和建设国际人才港的重中之重,它有利于尽快将专利、技术、创意等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众所周知,新技术和新创意诞生之后,要经过知识产权申报、认定、资产评估等一系列流程,才能成为合格的“知识商品”。上海已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市技术交易所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专利交易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上海已初步具备了较强的“制造知识”和“销售知识”的能力。而“十一五”期间,上海应加快销售知识的国际化程度,使得上海人才和国际人才中最具备财富积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知识产权,能够在上海形成国际化交易平台。

  其次,加大留学生培养力度和引进国际专才的工作力度。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曾经说过:“大时代需要大外交”,这个大外交就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而在我看来,留学生培养和引进国际专才,既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上海建设国际人才港的重要抓手。据统计,2004年上海招收留学生6300人,创历史纪录,常住外籍专家近10万人。相信“十一五”期间的上海,这些纪录还会不断被刷新。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加强和“国际智库”以及海外学术界的交流,也是上海国际人才港建设的重要一环。智力资源最宝贵的要素之一,在于它能够在流动中增值,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本投入的缺陷。而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短期内超越型发展的国际大都市来讲,“国际智库”以及海外学术界的智力支持和文化补充,将极大地充实我们的软实力。这方面,每年一度的上海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与此同时,以建设思想库为己任的上海社科院,也与主要的“国际智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这种相对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就好比是上海国际人才港的重要泊位,吸引着世界一流的思想之舟和文化之舟,从而源源不断地为上海国际人才港的建设注入精、气、神。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院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