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沙歌厅文化好韵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8:09 潇湘晨报

  

长沙歌厅文化好韵味

  ★因独具特色,长沙许多歌厅的上座率都非常之高。 记者 黎金龙 摄

  没到过长沙的人也许难以想象,这个城市到了凌晨居然还会堵车——因为此时,到歌厅看演出的人们才刚刚散场。

  城市的人们,用独有的生活方式创造着物质,也赋予了这个城市独特的气质秉性。

  长沙的歌厅文化,你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它确确实实影响着全国。岳麓山千年学府的读书声,白沙井古巷人家的市井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兼而有之。

  几百元点首歌掏得利索

  “我坐着挂着三片风帆的风浪船飘过洞庭湖……”花鼓戏还只是草台班子的年代,老长沙何伟是一名船夫,他坐在甲板上看戏,风浪船是花鼓戏的“草台”,远眺夕阳余辉,一条湘江延绵不绝地流入洞庭湖。

  何伟就住在湘江边上,不过现在已经转行做个体户了;几十年后他常去歌厅,寻找当年未了的戏窝子情结。“一天不乐,难得断黑”,何伟说他就是爱热闹,“以前看戏人山人海,现在在歌厅跟着主持人和乐队大喊大叫,胡乱开心。”

  23日晚上8点多,何伟带着几个外地来的朋友又光顾港岛歌厅。刚一坐下,晚会就开始了。随着主持人与演员的现场调动,何伟与旁边的几个“超级男声”情不自禁地唱出声来,手臂更是忙个不停,左边挥着开心拍,右边晃着荧光棒。在开心之余,何伟大气地点了首歌,几百元的点歌费何伟掏得利索,“来玩就是图个开心嘛。”

  湖南人进歌厅,就像逛商场进饭店一样频繁。一组数据显示,“以歌厅演出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业的发达,拉动了湖南其他休闲产业的发展。长沙的经济水平排不进全国前十,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却一直排在前面。”

  长沙市目前的歌舞厅达170多家,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长沙6家最大的歌厅每晚营业额约35万元,2004年共接待观众170万人次。在目前国内90%以上的剧场使用率只有5%的情况下,田汉大剧院却创造着“天天有演出”的神话。

  慕名前来享受“好韵味”

  有底气的歌厅文化是艺术土壤。受到这些“土壤”滋养的本土明星,如奇志、大兵等,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大腕”。正是这些“土壤”的特色,让全国各地不少人慕名前来。

  瘦瘦高高的陈大伟,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长春和平剧院4年的演艺生涯中,他原本演着正宗的“东北二人转”,来长沙几个月,他已经入“湘”随俗地在港岛歌厅演起了长沙味十足的“东北二人转”了。陈大伟说,长沙人非常热情,歌厅里也演绎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以本土立足、健康成名。

  “本土化带领本地观众回忆乐事,也能让外地观众看到新鲜”。港岛演艺中心汤建立认为,花鼓戏、湘剧、本地小品、相声……都带着独特的南楚巫文化色彩。他透露,港岛集齐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演员,只有10%的本土演员,却都演着湖南口味的戏,这让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非常喜欢。一场花鼓戏《刘海砍樵》后,“好韵味的!”一句不太标准的长沙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这是经常到长沙出差的河南人孟祥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

  歌厅文化向全国渗透

  相声演员奇志和大兵都是湖南人,大兵16岁向奇志学艺,两人组成师徒搭档,奔走于长沙的歌厅表演相声,每每赢得满堂彩。奇志大兵的相声、双簧天衣无缝,最吸引人的是,这些都是用长沙俚语说出来的。

  底气足了,通俗文化就登得了大雅之堂。奇志大兵用长沙方言从歌厅打拼到春晚,然后,就有太多的长沙人坚定了这么一个观点:恨不得全天下人都说长沙话。

  目前,长沙歌厅文化正从长沙向全省乃至全国辐射。2002年以来,长沙红太阳娱乐有限公司以田汉大剧院为旗舰歌厅,先后在湖南省发展了红太阳演艺中心、衡阳红旗大剧院、常德滨湖大剧院、湘潭大剧院等4家大歌厅,并于2004年春天挥师特区深圳,成立了深圳红太阳大剧院,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上座率创下新高,还吸引了不少香港市民驱车前往观看;而就在上个月,长沙的歌厅又挥师成都,给当地的笑星狠狠地上了一课……

  在向全国延伸的同时,长沙的歌厅还在自我革新,打破传统的歌厅文化:田汉大剧院将剧院文化和歌厅文化融为一体,舞蹈、服装等元素在长沙首屈一指;港岛11月自创了《千手观音》,12月份引进了另类表演泰国红衣人,自编古典舞台剧《红楼梦》……实习生 汤 浩 本报记者 邓 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