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策:版本升级 创新:能级跃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09:12 解放日报

  

政策:版本升级创新:能级跃迁

  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还能“跳级”?

  前不久,复旦天臣感光材料有限公司正为“新型可透视光角变色防伪标识”的认定工作忙活着,公司负责人网上一查最新版《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
称“科技十八条”),再和自己的材料一比,“原来我们还能省去区科委组织的专家评审这一环节”。

  根据新版“十八条”,今年第三季度通过认定的 142个项目中,有 25个符合条件的项目简化了认定程序,为企业专心搞创新、搞转化,争取了宝贵时间。

  “科技十八条”,历经三次修订,每次都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动力。新版“十八条”在原有基础上,更强调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环境。督促、鼓励、引逼多管齐下,企业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从“可以”到“要”:一字之差激励要素分配

  从企业“可以”实施要素分配,到企业“要”实施要素分配。一字之差,暗藏玄机:新版“十八条”从引导到监督,功能更加完善。它还规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如参与要素分配遇到障碍,可向服务中心咨询和申诉。政策公布近一年,中心已受理 3起相关投诉。

  1998年,首版“十八条”推出之初,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宋后燕,因课题组转让“注射用重组链激酶”获得转让费 120万元,一时成为全国皆知的“按技术要素分配第一人”。

  七年后,宋后燕的助教任军用当年分到的 30万元创立的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正向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挺进。任军感慨,“十八条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技术要素分配,在导师身边,我看得真真切切。若非此,恐怕我的事业就是实验-论文-评奖-出国,与创业八竿子搭不着边,更别说上市了!”

  “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始终是“十八条”核心之一。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沪上 61.86%的成果转化项目单位,对成果完成人实行了要素分配,比 2002年的 38.54%提高了 23个百分点。

  从3000万到1000万:门槛降低激活创业投资

  “资本应是一潭活水,在金融、产业、技术之间相互转化。”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会长华裕达一语中的。

  新版“十八条”将创投公司注册资本从原先的 3000万元变为 1000万元,并提出风险准备金等激励措施,鼓励各类资金向创投聚焦。政策公布以来,转化服务中心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几个风险投资公司的咨询电话,创投“因子”再次被激活。

  创业投资是发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早在 1999年,本市成立创投公司,负责管理并拥有政府的 6亿元创业投资资金, 6年来带动社会资金规模达 31亿元。

  华裕达认为,政府设立的风险资金,只是对市场缺位的填补。成熟的创投市场中,不可能再由政府直接投钱给项目,而是委托管理公司运作资金,将投资人和管理人真正分离。

  这就需要我们降低创投门槛,广开财路,更多吸引民间资本、外资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资料显示,上海现有创业投资机构 185家,投入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的资金在 10亿元以上。所有创投资本中,来自政府及其部门的资金仅占总量的 13.6%,来自境内外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总计 124.9亿元,占绝对比例。上海创投市场“百花齐放”,雏形初现。

  不靠优惠重服务:高标准激发创新氛围

  为加快国有企业创新步伐,除了继续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让内外资企业享受同等优惠外,“高标准,严要求”不可或缺。新版“十八条”“国资重点支撑的产业性集团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不应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 1%— 3%”的新要求,就体现了转化服务中心和市国资委协商后的共识:大型国企不加大研发,取消享受当年重点支持的资格。

  “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根据对 451家项目单位的抽样调查,超过 98%企业有技术开发投入,其中年投入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超过 10%的,占总数的 22.17%。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十八条”功不可没。

  然而,截至今年 11月底,在本市所有认定的 3430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属国有企业的不到 20%。《 2004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中也有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上海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中,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之和与国有企业的比例是 3∶1。

  “十八条”历次改版,并非简单地对“优惠”做加法。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陆澄镳认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企业情况的变化,仅仅依靠优惠的税收、补贴,既和市场规则不符,亦不复有吸引力。“十八条”应更关注创新氛围的营造,用服务吸引、留住更多的优良企业、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据透露,中心正与投资公司、相关服务机构等寻求合作,围绕企业对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的需求,建立全面有效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链式服务”。

  本报记者 章迪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