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考为什么集体舞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2:14 财富时报

  原来,作弊也可以“产业化”运作!这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成了教育界的一大丑闻。

  成考舞弊产业化运作

  2005年全国成人高考结束后,南京、北京、黑龙江等地有关单位和考生大规模组织“枪手”考试舞弊的内幕,被 媒体悉数揭开。

  哈尔滨有人专门成立“办事处”招揽考生,从报名到作弊一条龙服务;一所大学从5月开始就在招生过程中出卖复习 题和考试答案;北京市的一家成教学院甚至在考前统一登记学生的手机号码,在考试时通过短信统一发送答案……

  这里是一个特殊的“黑市”。在这里,知识被用来交易;在这里,众多“知识分子”面对金钱弯下了腰。黑幕在考试 之后被揭,让人们的联想趋向无限:这样的现象由来多久?还有多少人的作弊行为已成为“过去时”?

  

成人高考本身,顷刻间被舆论的口水淹没了。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它,曾经一度给那些因历史原因耽误学业 的人带去希望,很多人借此实现了自己求知的梦想。如今在高考扩招并取消年龄限制,自考体系逐步完善的时候,成人高考却 爆出集体舞弊的丑闻,很多人质疑,它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病发”拷问制度

  笔者认为,无论是否会淡出历史舞台,成人高考这一考试制度的此次“病发”,无疑加深了它烙刻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也引发了人们对国内现行考试制度的拷问。

  多起规模化舞弊事件被披露,似乎说明成人高考是考试舞弊的近几年间,高考、自学考试、

公务员考试不是也都曾传 出考生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作弊的消息吗?

  此次成考前几天,教育部曾发文要求严打“有组织地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的行为”。为了杜绝舞弊现象,手机探测 狗,监控录像等诸多手段也每每在各种考试的监考过程中被采用。但相对于这些无意识的物件来讲,那些舞弊者以及放任舞弊 行为的群体能否自我约束,才是解决舞弊问题的关键环节。

  笔者认识的某位高校学生,曾“参加”过自学考试、国家英语三级、大学

英语四级考试,“枪手”经验甚是丰富。据 他讲,做“枪手”主要原因倒不是为了钱,而是受朋友所托。

  伪造身份证,假报名,参加考试提前出考场,手机发短信或是干脆直接打进考场,多次经验让其“驾轻就熟”。他最 难忘一次“恐怖”的经历:没有伪造假身份证和准考证,他直接进入考场。

  考试即将结束时,监考老师问:“有没有替考的?”

  “有!”坐在他身边的一位同学喊道。

  虽然后来证明是同学开玩笑的“虚惊一场”,“枪手”得以带着一身冷汗“全身而退”,但有谁会想到,在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的考场里,监考老师竟然拿作弊和考生开起了玩笑!

  此位“枪手”的经历虽是个案,但也反映了时下考试监管制度的畸变之甚。高校每年如期而至的期末考试,给校内的 打印社、复印社带来“福音”,已是公开的秘密:各种资料和答案被缩印成70%或是50%大小字样以便于携带同时确保“ 大容量”;考试结束后考场外随地可见的小纸条,都是“舞弊案件”的“罪证”。

  与成人高考考生通过“集体作弊”,以便挤入“象牙塔”获得“深造”机会相比,这些在高校校园内发生的舞弊案件 ,更让人觉得无比的悲哀。何时崇尚知识与学术科学精神的“象牙塔”,在某些地方,演变成“人才”“宽进宽出”,容忍假 知识、生产假文凭的所在?众多曾经对知识“顶礼膜拜”的学子,何时开始了对知识的戏弄?

  不可否认的是,在为数不少的“天之骄子”眼中,大学已经被视作一个过程,获得文凭和证书是它的终极目标。

  功利化的“唯文凭”论

  成考舞弊和高校内的舞弊行为都折射出——当今社会对知识、对学术的期待,已经被太多世俗、功利的因素左右的事 实。人才选用“惟文凭”现象,教育“产业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促生了一批批速成的“人才”。这些“人才”携带着“注 水的”文凭和学识进入社会,难免与社会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没有“十年寒窗苦”,便期望着“成名天下知”,学子们未免一 厢情愿。

  即便如此,社会对人才的期待标准并不会降低,数量并不会减少。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高校也不会视而不 见。但相对于人才的质量,高校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数量上。大批的“人才”被制造,被输出。如此下去的恶性循环,着实可以 看作此次成考大规模舞弊现象出现的根本诱因。

  看看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事业,看看我们的高校。它们每日仿佛生活在镁光灯之下,飘飘然于扩生源,建新址,夺排 名,设分校,搞校庆……之中,迷迷糊糊间失去了本分,教育的意义,知识的纯洁被漠视甚至被误读。

  考生个人舞弊尚可视为个人道德问题在作祟,但是集体舞弊的出现却让人不得不担忧。不能否认的是,一些高校在某 种程度上已经被一些群体利益驱使,在“集体舞弊”面前失语,为舞弊者开绿灯,助纣为虐。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教育机构 如果不能自己站出身来维护“象牙塔”和教育事业的尊严,变相容忍甚至默许这种对知识的亵渎行为,我们实在不敢对教育抱 有长远的期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