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李敖为什么怯场清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2:25 财富时报

  从“怒目金刚”变成“低眉菩萨”,或许也是一种“变性”。

  从北大到清华,短短数天时间,56年来第一次回大陆的李敖,就完成了这种“变性”。以“斗士”自居,曾在北大 演讲台“怒目”的他,为什么到清华演讲会怯场、低眉?

  北大到清华,“金刚”变“菩萨”

  2005年9月,李敖以其70高龄的古稀之年,食其“80之前不游大陆”之言,欣然开启了其“神州文化之旅” 。其中重要的内容是高校演讲,第一站是北大,二站是清华,末站是复旦。李敖因在台湾蒙难和作品屡屡被禁而获得了巨大名 声,始终笼罩在“斗士”的光环之下,不少大陆读者怀有一定“李敖情结”。对于聆听其演讲,北大、清华学子无不充满期待 。

  但是,李敖清华演讲与北大演讲的差别甚多:在北大,李敖辞锋锐利,“李氏风格”的言辞不时博得热烈的掌声。“ 先赞美共产党和

国民党曾经打倒的北洋军阀”、“打着红旗反红旗”、“言论自由像A片”、“现在北大太孬了”、“王八多 不是坏事”……尖锐的辞锋和另类的思维,让北大学子见证了一个真实的李敖。

  但是,北大演讲过后,对于到清华演讲,李敖曾打“退堂鼓”。在清华讲堂,他爆料说:“今天清华我来了,我总算 来了。为什么总算来了?我曾经不想来了……后来,刘长乐老板,王纪言副老板,还有一位我神秘的哥们儿,思想的传播更重 要,他们向我晓以大义,所以,我就来了。”

  然而,即便“来了”,李敖也在演讲中表现出了相当的“情怯”。相较于北大演讲,李敖在清华的表现,无论是演讲 内容,还是其风格,都相对十分平和。

  通过其他途径见识过李敖北大演讲的清华听众,在散场时的第一个感觉,恐怕是高度期待后的失落。演讲现场笑声少 了,掌声也弱了,或许就是听众对“怯场李敖”的直接回应。一名不满意的记者还当下抱怨说,李敖在凤凰卫视的节目“李敖 有话说”应该改成“李敖无话说”。一名观众更是直斥凤凰卫视的所谓直播:“播一段李敖,插播一段新闻,再播一段李敖, 简直像便秘。”

  至于李敖本人,也说“北大的演讲是‘金刚怒目’,清华的演讲是‘菩萨低眉’。”

  “同”与“不同”间识英雄

  对李敖在清华的演讲,许多教授认为很成功,也有些学生认为缺了些力度。至于其在清华演讲时的“怯场”,也引起 了广泛的揣测和非议,而李敖本人当时的解释是:“我觉得可能我(在北大)的一些言论,一时不为一些人谅解,会影响到凤 凰电视台。所以呢,我曾经想打退堂鼓。清华这场演讲,取消了。”

  看来,一向敢“斗”、敢骂的李敖,回大陆的首场演讲之后,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顾虑。这一点,他在清华演讲过程 中的一些小“插曲”也有所体现。虽然演讲时依然谈笑风生,但其言语间隐然透露了不满和焦虑。演讲当中,他曾表示:“传 说,我跟凤凰的情缘已尽,我要告诉大家,胡扯,我跟凤凰,情缘日久天长,不是吗?”在演讲近15分钟后,对于听众并不 热烈的反应,李敖又调侃台下的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说:“报告刘老板,讲到目前为止还安全吧?”

  “李敖有话说”的策划者、凤凰卫视的老板刘长乐的“红色”背景,被有些人猜测为李敖清华“怯场”的主要原因。 在清华的“菩萨低眉”,盛赞中共,以及此后在复旦演讲更进一步的“尼姑思凡”,一派平和,演讲风格的改变,也被一些人 批评为“不像李敖”。这些猜测和批评,或许并非空穴来风,或许只是一种误读。而在56年后亲眼看到大陆的富强、和平景 象,对执政者盛赞不已,也不能不说是李敖的真心。

  应该承认,如果说李敖在北大舞的是大开大阖的少林功,他在清华则打了一套

太极拳,但这套拳看似阴柔无力,实则 柔中带刚,绝非花拳绣腿。几种迥异的演讲风格,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李敖——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李敖 其实都是饱受争议的人物。

  正像李敖的好友凌峰所表示的,对李敖来说,他讲出什么都不奇怪,他的观点听众也不一定都要赞同,但他的自由和 表述方式值得尊重。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集体性的失语将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我们应该欢迎更多李敖这样拥有别样话语权的人登上演讲 台,用我们的宽容和真诚,从另一个视角来演绎和诠释“英雄所见应不同”。也唯有这样,国家在各个领域才会有真正的英雄 辈出。

  只是,希望“李敖”们再登上北大、清华的演讲台时,不必再怯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