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为什么要建“天安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2:25 财富时报 | |||||||||
2005年11月,《瞭望东方周刊》某记者来到山西临汾市。他在街头挡了一辆出租车,说“去天安门”, “噗 嗤”一声,司机笑了。 “天安门”有了临汾版本 临汾的“天安门”位于临汾市南约三公里处的尧庙广场,与尧庙大门正对。
广场除了“天安门”还有“天坛”,以及高达21米的汉白玉雕饰而成的“中国第一华表”,“中华第一门”——华 门。 “天安门”、“天坛”、华表、华门等陆续建成后,尧庙广场逐渐被当地人称作华门广场。 华门的门票50元,当地一司机说:“不用说50,就是超过10块我都不进去,要是我农村的亲戚别说10块,超 过5块就不会进去!” 遥望华门,当地老百姓说它“有门没有路”:“天下哪有这样的门呢?倒像是‘碑楼’(墓碑)。”华门的大门半开 ,被当地人称为“有门不能开”。 一楼大厅有被称为“全国目前规制最大、字数最多”的一副楹联,据介绍上下联各250字。10元每本的简介上, “泱泱大国”的“泱”被写成了“怏”。 临汾一直很有名。这里有众多的“黑口子”——非法小煤窑,这里连续三年都高居全国污染城市的榜首。“天安门” 、“天坛”,只是让它再一次名噪全国。 有些人在集体撒谎 “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看,修造天安门、凯旋门这样的建筑,多少都与纪念某种伟大功绩有关,里面折射着人类对于 辉煌业绩的追求与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帝王对于权力与荣耀的迷恋”。《北京青年报》撰文暗示:与那些创造辉煌功绩的帝王 相比,临汾官员此举当属“自我感觉无限膨胀”。 针对“天安门”和当地政府的舆论压力顿成黑云压城之势。 对于政府修建“天安门”和“华门”广场,当地老百姓普遍不买帐,倒是诟病多多。因为与这些风光体面的景致相比 ,临汾市内的几条主要干道,路面却是坑坑洼洼,交通拥堵状况长期无法解决。修建这些“旅游景点”的7000万,也是通 过向企业强行摊派和“集资”的方式筹得。 顶着全国污染第一的帽子,虽然能天天看到“天安门”,临汾的老百姓真是没法乐得起来。 临汾市尧都区区长面对媒体却表态说:“修华门广场是为了发展旅游,其根本目的就是用减少污染企业的方式来根治 临汾的污染”。 笔者想问,既然为了根治临汾污染,为何不见当地政府裁撤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数字和相关说明,为何没有看到为 了根除污染状况的具体行动措施?修了“天安门”,修了“华门”广场,难道污染企业就会排污时顾忌:咱们还是少排点污水 ,少排点污气、污烟,因为天安门那亮堂堂的不能蒙尘落灰啊? “天安门”与根治污染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包括尧都区区长在内的当地官员,实在是在集体撒谎。 “天安门”是给谁修的 现在,主张修建这些建筑的区政府领导,就坐在尧帝身边的“天下第一门”——华门里上班。 这种办公的滋味,估计会让当地的领导们找到很多别样的“感觉”。相信尧帝会给领导们一些执政的灵感,有尧帝庇 佑,有关领导定是“底气”十足。 遗憾的是,当地政府活在现实中却不得不弯下腰:为了筹集修建华门等建筑的资金,官员们低头向向本地煤老板“化 缘”。 也可能未等到领导们躬身求财,煤老板立刻变得主动而大方。如果是后者,政府倒不是“底气”十足,而是和煤老板 之间的关系暧昧感十足,“天安门”与“天下第一门”想起来不如看上去的那般光彩。 从媒体对“官煤勾结”连篇累牍的报道来看,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把“天安门”理解为政府与煤商互相示好的一个罪证 。 官员们看着天安门,心里想的是:临汾的天虽然没有变蓝,但是临汾的脸不只是黑乎乎的煤色,而是多了天安门的红 润,俨然一副富贵相。煤商们也乐得解囊:“你看我钱也捐了,‘天安门’也建了,那就……” “天安门”让个别官员自我感觉良好。在他们眼中,修建天安门是为了百姓造福。而笔者感觉,这只是煤商和政府的 一个交易,因为“天安门”被证明了不关老百姓的事儿。 那些高踞在“天下第一门”里的领导干部,还是趁早放下“身段”,少做些不切实际的梦,少办些不切实际的事为好 。因为坐得高虽然能看得远,但可能看到的是海市蜃楼,坐得高还有一个问题,一摔下来可能就会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