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民身份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2:29 财富时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本来已经农转非的农民,现在却想着再成为农民。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 令人心酸的闹剧。

  成了“城里人”什么都没了

  十几年前,老宋“赶时髦”买了一个非农业户口。在刚拿到“非农业”的那几年,确
实感觉幸福。

  “首先是走在村里,觉得自己总比人家高一等,腰板似乎也直了许多,喉咙也响了不少。尤其是听到同村人羡慕的一 句‘哟,你现在是城里人了’,嘿,心里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想起当年“变身”后的那阵子风光,老宋今天可真有点懊悔。时代在进步,政策亦变动。当各大城市的户口公开放开 ,城市户口作为一种符号不再那么重要的时候,尤其是农村土地征用,老宋因为已是“城里人”而享受不到优待政策后,他真 想好好抽自己一巴掌。

  “那年我买户口的一万块钱还是东借西凑的,现在想来实在亏大。就拿我家房子来说吧,如果土地征用,按每人50 平方米来算,我父母加上我们一家三口原本有250平方米的

商品房可以分到,可现在,只有100个平方米了,只够我们自 己住。我老婆的居民户口也是买来的,这样一来,原来我儿子独生子女也有50平方可以送,可现在什么都没了。”

  而更让老宋时常感到无奈的是,谁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居民户口会失去安排工作的“特权”呢?只有初中文凭的他 ,到现在也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没有人给他登记过下岗失业、缴纳过养老医疗等保险……

  新华社记者在一些地区调研时发现,有些地方为了完成城镇化人口指标,将大量农民的户口转为居民户口;但这些“ 新居民”既享受不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又享受不了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他们强烈要求“非”转“农”。

  “还我农民身份”的背后

  一些地方,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而拔苗助长,根本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城市的承载能力,盲目实 现人口城镇化。其结果,由于对农民歧视性的制度未变,农民的户口虽然从村民变成了居民,但其农民身份没有变。不仅享受 不了城镇居民的低保政策,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如一些人所说,“户口转了就没人管了”,难怪他们要求“还我农民 身份”。

  不少地区在“加快城镇化”、“经营城市”等口号下,空前规模地侵夺强占农民的土地,所到之处,毁农民的庄稼, 拆农民的老屋,强占农民的耕地,逼迫农民迁移;只按计划经济时期规定的标准给予极少的土地补偿费。

  这种不平等不等价的交换,一方面使失地农民数以千万计,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不法房地产商则从中渔 利。这数万亿元资金,成了这些年不少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并主要用于城市建设。

  目前众多失地农民已经面临“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艰难境地,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不能覆盖到几千 万失去土地耕作的农民,就算他们得到已属偏低的土地补偿费,但他们将来会如何?他们的子女后代又将如何呢?是否可以和 非农居民一样可以享受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这才是今后要面对的问题。

  现在出现了许多“因病返贫”的现象,就已经向我们发出警讯。

  这样的城市化仍然是拒农村居民于门外的城市化;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城市化;是出现几千万失去土地耕作又 没有社会保障的城市化;是再一次剥削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城市化。农村和农民需要这样的城市化吗?

  一方面是农村土地被低价征用,变成了地方政府和官员及不法商人的寻租场所,另一方面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享受 到社会保障,再一方面是政府只考虑城镇居民的生活保障而置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不顾。

  这如此巨大的反差,“城市化”

  对于农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