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随便聊聊:有感于明信片的“文化尿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5:04 金羊网-羊城晚报

  □胡光荣

  在广东省邮政局今年发行的贺年有奖古诗明信片上,11首古诗竟有7首出错!记者随手拿起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的是贺知章《咏柳》:“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如此明显地将“绦”错成“线”,“叶”错为“对”(12月29日《信息时报》)。

  又错了!而且错得如此小儿科,让人无言以对。前两天,媒体刚刚报道了“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杂志给央视挑错的新闻,那些明星级主持人、名牌栏目的文词错讹已然让人大开眼界,带着被败坏了的胃口再来审视这些古色古香、印刷精美的明信片,恐怕我们的文化情怀会更萧瑟几分。

  颇为“风雅”地选择了以古典诗词作为经营主题,它无疑透露着这样一个文化认识,在国人的审美世界里,依然确知历史经典的文化分量。可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将这一潜意识的美学判断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或因力不从心,或因“心不在焉”,引发了种种文化反讽般的荒诞故事。

  与央视的大面积文化“口腔溃疡”相比,广东省邮政局的此次明信片“面部偏瘫”事件可能更让人忧虑。因为相比于主持人的个体语言表达或诠释,贺年明信片的设计、印刷、发行显然要严肃和规范得多,它特殊的操作方式和形式决定了其不仅是市场供需品,亦是规格和档次不低的文化载体和产品。可这是怎样的文化产品?不夸张地说,从央视主持人五花八门的“口腔溃疡”,到此次邮政明信片的“文化尿床”,我们的古典文化,我们的母语传承,仿佛被兜头浇了盆凉水,一阵颤抖之后是悲酸和五味纷呈的无语之叹。在批量生产的“口误”、“笔误”的文化露拙背后,其实是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现实传承粗率与认识尴尬。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