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缅怀发展为两岸关系做贡献的汪道涵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6:29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今天(30日),一位生前致力于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老人的送别仪式在中国东部上海市举行,中国前国家领导人、国家副主席及海峡两岸一些政党的代表、企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参加了这个仪式。这位老人就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赢得人们如此崇敬和怀念的这位老人,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人们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呢?

  56年前,由于内战的原因,台湾与中国大陆形成对峙的状态。1993年,两岸授权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首次举行会谈,从而使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参加会谈的两位负责人分别是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这次会谈也称“汪辜会谈”。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这次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多项协议,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参加会谈的两位负责人在5年后再度会晤,就两岸进行政治、经济等内容的对话达成了多项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谢郁女士认为,这两次会谈、会晤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最高层级的对话和商谈,它使两岸关系得到一个很大的改善和进步;1998年在上海举行的汪辜会晤(则)使得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此前的事务性商谈、经济议题的商谈,开始进入到政治议题的对话,也是(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个飞跃和上升的标志。”

  正因如此,汪道涵先生6天前去世后,两岸民众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他的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两岸一些专家纷纷发表了悼念文章;大陆各地的台商通过致电、致函等方式,表达哀思;台湾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三大党派——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均对汪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对他对两岸关系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党派还派代表参加了今天举行的送别仪式。今天,大陆各地的民众也自发地前往送别汪道涵先生。

  曾多次与汪老碰面的上海市民陈千骅先生对记者说:

  “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特别是在他的晚年,还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奔忙,激励我们后人,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汪辜会谈”的另一个主角——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已于今年年初在台北去世。{虽然汪、辜二人生前仅有数面之缘,但他们因共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而成为知己。}辜振甫先生的遗孀辜严倬云女士今天参加了汪道涵先生的送别仪式,她表示:

  “汪老跟辜振甫两个人都对两岸的问题非常地关心,都爱自由、爱民主,也都爱自己的同胞。现在两个人都走了,最最遗憾的就是,两岸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的解决。我想他两位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保佑后续的两岸的年轻人,继续(努力)开(启)和平之门。”

  十几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及人员往来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比如,台商仅在中国东部浙江省开办的企业就达5600多家;今年前十个月,台湾来大陆旅游的人数约35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3%,等等)。然而就在两岸关系稳步发展的时候,近年来,台湾当局领导人却抛出了以分裂中国为目的的“两国论”,严重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往从此也陷入了停滞。

  虽然两岸的官方对话和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商谈至今无法进行,但是大陆方面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今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和台湾岛内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政党建立了沟通平台,为两岸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两岸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景象。

  今天参加汪道涵先生送别仪式的各界人士也纷纷表达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美好希望。上海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叶惠德先生见证了十几年来台资企业在上海的繁荣发展,他对两岸的交流和发展充满信心:

  “虽然两岸的(两会)协商暂时中止了,但是两岸人民的往来,包括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没有停过,而且越来越热烈。两岸这种良性的发展(态势)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先生说:

  “当年,辜振甫先生、汪道涵先生他们两位为两岸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我们也希望(两岸同胞)大家共同来努力(发展两岸关系),因为和平和合作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利益。”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人日前表示,祖国大陆将继续努力扩大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相关专题v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逝世2005-12-24 11:39:19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