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谁在用汗水改变河南生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2:37 东方今报
谁在用汗水改变河南生活(图)

今报记者 孙旭阳/文 闫善良/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今报对民生的关怀,没有止境;通往幸福的路上,让我们同行。

  “今报行动”《共创和谐社会 消灭危险窨井》系列报道,记者辛勤付出的汗水,换回的不仅是178口无盖窨井的修复;今报民生·帮办版“闲置物品送人”栏目的成功运作,传递的也不只是爱心。新修改的《郑州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对窨井盖问题作出的明确规定,热心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的贡献,改变的将是我们未来的生活。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在爱心传递的路上,东方今报愿与所有的读者一直相伴……

  《共创和谐社会 消灭危险窨井》 民生方向 勇往直前

  

  “消灭危险窨井”换来美丽郑州梦

  12月29日,星期四,阴。

  中午12时,11岁的张曼曼蹦蹦跳跳回了家——郑州市豫筑路上一间狭小的平房。曼曼的妈妈在平房前的路边摆了一个小食品摊,她的父亲则帮人修自行车。

  张家三口来自商丘,7月29日曼曼跌入离家不远的一口窨井,十几厘米长的伤口一直发炎。8月18日,东方今报在“今报行动”《共创和谐社会 消灭危险窨井》系列报道中刊登了曼曼的遭遇,牵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到8月29日本组报道结束,今报共协助有关部门和郑州力鼎井盖制造有限公司一起修复“陷阱”178口,其中包括“啃伤”曼曼的那口窨井。

  “一切都好,就是阴天伤口还有点痒。”曼曼说,她受伤1个半月后伤口才完全愈合,爸爸为她的伤总共花了1000多元。“没啥,没啥,都好了。”曼曼的父亲说,“你们的报道,让我更想留在郑州——太有人情味了!”

  曼曼在二里岗小学上五年级,“我想呆在郑州,读中学,再考大学……”想到未来,曼曼笑了。

  一名教师对媒体责任感的崇敬

  8月15日晚11时,李亚飞骑着自行车在花园路与东风路交叉口被无盖窨井绊倒,当场磕掉两颗门牙。今报两名记者陪着李亚飞找了十几个部门,也没搞清楚“陷阱”归谁管。8月26日,东方今报刊登了李亚飞致郑州市市长的一封公开信。8月28日,在李亚飞任教的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郑州市政府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替市长王文超探望并慰问了李亚飞。

  昨日中午,接通电话一听是“今报的记者”,李亚飞说话的音调都高了不少。“再过几天,我再去修复一下牙周,就好得差不多了。”李亚飞说届时他会给今报送一面锦旗,不仅是为了表示谢意,也为了表示一名教师对一家媒体责任感的崇敬。

  让李亚飞欣慰的是,今年12月初通过的新修改的《郑州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直指窨井归属不明、敞口“咬人”等问题,明确规定“对发现道路上窨井盖缺失、损坏的,市政工程管理机构或有关产权单位应当立即到场,设置警示标志,并在当日内修复”。

  郑州市市政管理处郭建民做了20多年市政工作,窨井盖问题也困扰了他这么多年。在8月份的“今报行动”中,郭建民曾接受过今报记者的采访。4个多月过去了,郭建民对那组系列报道仍记忆犹新。“媒体、读者和有关部门之间,非常需要这样的良性互动。人性化和高效率,是市政管理的发展方向。”郭建民说。

  扛起民生大旗我们勇往直前

  8月13日,今报记者张林关于郑州市金声街上“陷阱”伤人的报道,拉开了《共创和谐社会 消灭危险窨井》的序幕。在17天的系列报道中,张林始终在修复“陷阱”的一线……

  现在,张林成了东方今报的一名机动记者。“那17天的奔波,使我真正明白记者的最高职责便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公众谋福利。”这位口音舒缓的湖北青年说。

  当时参与报道的记者,还有杨永平、张雅平、黄郡、杨军强、肖宏伟、张群、闫善良、刘栋杰、邱琦、孙旭阳等。至今,他们仍在为自己的新闻理想而奔波、劳作。

  策划系列报道的东方今报热线市地采编中心主任杨永平,曾坐着吉普车在市区各个敞口窨井间往返,“无论如何,一定要盖上”。他认为,媒体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追求“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杨永平说,关怀民生,“办百姓信赖的都市报”,是今报采编方针的一条红线,消灭害人窨井充分彰显了这些。“我们会扛着民生大旗,勇往直前。”

  今报对民生的关怀,没有止境;通往幸福的路上,让我们同行。

  “闲置物品送人” 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

  今报记者 董彩红

  “送出闲物”今报传递爱心接力棒

  2005年12月,是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盲文班65名孩子异常幸福的一个月。这个月,他们再也不用为作业纸发愁了。

  盲文班的孩子们写作业需要专门的盲文纸或者旧挂历。一张A4盲文纸要0.2元还写不了多少字,而学校因资金短缺缺少书本,旧挂历成了这65个孩子的首选作业纸。但是,旧挂历也是热心人捐赠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郑州市民姚建军做经销商转行时,曾留下上百公斤宣传画,全都是光滑的157克铜版纸,可写盲文或包书皮。如果谁需要可以送给他们。”12月19日,东方今报民生·帮办版刊登了这一信息。随即,有热心市民和记者联系并推荐了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同时,该校看到报道后也在第一时间与记者取得联系。12月23日中午,记者将姚建军送的铜版纸转赠给了该校盲文班的孩子们。

  这是东方今报“民生·帮办”版块开设的一个全新栏目——“闲置物品送人”中的一篇报道,该栏目的宗旨就是把家里或单位的一些闲置物品通过今报免费送给需要的人。本栏目始设于8月26日,到目前为止已成功推出了十九期,接受读者捐送物品近200件,有沙发、柜子、床、音响、豪华健身器、书包等,每件物品都已通过记者及时送到了最需要的人手中。

  “捐赠闲物”咱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12月29日上午,天气虽冷,但一走进东方今报二楼大厅,便感觉到一股沁入心底的暖意。东方今报热线电话65830000的铃声此起彼伏,“我们家有几件两三岁小孩穿的新棉衣,穿不着了,送给有需要的人吧……”“我们家有九成新的单人床和沙发,送给更需要的人吧……”

  东方今报民生版编辑王琛,4个文字记者张淼、高伟娟、张平、韩晓慧以及摄影记者张晓冬,每天都在为传递爱心紧张地忙碌着。

  8月26日,今报“闲置物品送人”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当天共接到关于本活动的热线电话300多个,其中要送出家中闲物的读者有近20位。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把闲置的物品拿出来送给需要的人,不仅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更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了贡献。

  “爱心传递”今报与您一路相伴

  随着“闲置物品送人”栏目的一天天成熟,现在已从最初的个人或家庭送物发展到以单位、公司为基础搜集闲置物品送给需要的人。

  河南省武警文工团改善娱乐设施,换下的可以使用的篮球架通过帮办组的联系,最后送到了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们看到矗立在原本光秃秃的操场里的篮球架,高兴得一蹦三跳地用“自创”的投篮方式投球……

  在西开发区卖菜的朱可文得到了读者黄新忠送出的小灵通,“有了联系工具,俺1个月多卖了200多元!”12月12日,朱可文倒了两趟公交车来今报报喜……

  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大家在感受沉甸甸的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动。有读者专门打电话到今报:“真希望天天过周一,天天都能看到你们的帮办版”。

  今报民生·帮办版的“闲置物品送人”活动逐渐有了规模,省外媒体《鲁中晨报》等专门借鉴其操作模式开设了相似栏目。

  今报帮办版的4个文字记者中,张淼和韩晓慧负责接收送的物品,用笔尖记录点点滴滴真实的爱心,高伟娟和张平则负责认真挑选、核实,将爱心送给最合适的人;摄影记者张晓冬负责用镜头记录每一个真实的爱心、每一份感动的喜悦;版面编辑王琛每天晚上做版时,都在思考他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有了众多热心读者的热心支持,每当被问起累不累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轻松一笑:“通过这个版面,感触最深的就是幸福,每天都徜徉在大家的爱心里,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在爱心传递的路上,让我们一直相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