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浪子归来 少了偏见多了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6:13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本报机动记者万金龙实习生宋力摄影雷远东连续三天来,本报深度关注刑满释放人员钟诚回归社会遇到的难题及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29日,“五进宫”的钟诚从高新区公安分局办证中心领到了户口本,还有热心市民表示愿意为他寻找对象,不少企事业单位也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工作岗位。

  A 、最新动态:

  浪子终于领到户口本

  10月29日,在石羊派出所的帮助下,高新区公安分局办证中心为钟诚办了户口本,派出所随即为他办理了身份证。拿到户口本那一刻,钟诚虽然不敢出声欢笑,但内心里怯生生的喜悦已从他眼角溢出来了。

  偏见少了热心多了

  市民陈先生说,过去他很害怕也很歧视钟诚这类人,现在这种“偏见”随着本报这篇报道的推出而消散了。一些热心读者希望通过本报向钟诚及与他有着相同遭遇的人转达问候,还有不少人愿意帮他渡过难关。

  成都某鞋业美容连锁的负责人毛志云专程来到本报,期望钟诚到他的连锁店工作,并愿意与他“做兄弟”,同时连锁店将给予钟诚丰厚的劳动报酬。某驾校的蒋女士也致电本报表示,考虑到钟诚驾驶技术好,且当过多年的驾校教练,驾校愿为钟诚提供“老本行”的工作。成都市民马婆婆也特意找到记者,表示要为这个“失足孩子”找个合适的对象,而且已经有“意中人”愿意先与钟诚结识……

  B 、解剖症结

  钟诚仅仅是无数渴求“回归”社会的失足人员中的一个缩影。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现状如何?本报对这一社会问题作了深入调查。

  帮教民警:“失足青年”难帮教

  记者陪钟诚先后几次来到石羊派出所,教导员史胜利均热情接待了他,并鼓励他“一定要走正道,好好生活!”

  记者在对石羊辖区的抽样调查中了解到,该辖区2005年的刑事案件到目前为328件,治安总体形势在成都地区算是比较好的。其案件构成为:约70%为外来人流动作案,约30%为本地人作案。令人震惊的是,从调查结果看本地人作案几乎全是累犯,案件性质基本上都是“小偷小摸”。

  曾经帮助钟诚“归正”过的民警刘警官介绍,光他一个人就负责2—3个社区的户籍、治安等所有工作,人口达两万多人,有很多“失足青年”归他帮教。但恼火的是,这些“失足青年”常常居无定所。而类似情况,在各个派出所是很普遍的。

  检察官:犯罪效仿“破罐子破摔”

  成都市某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告诉记者,在去年他所侦办的案件中累犯的比率为15%,其中案件性质有6成为盗窃。累犯的数量呈攀升趋势。

  据介绍,当前累犯有以下几点:累犯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多为无业人员,且缺乏一技之长。一些刑满释放人员迫于生计,不惜铤而走险,再次以身试法。甚至有的好逸恶劳者,因贪恋监狱稳定生活而重新犯罪。

  “他们再次犯罪,除了家庭抛弃以外的最大原因就是社会很难容纳他们!”这位检察官称,累犯在实施再次犯罪前普遍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据介绍,其实有很多两劳释放人员在重新犯罪前的遭遇令人同情,比如长期缺乏管教、生活无着落、未能有效获得社会帮助的“流浪汉”等,这部分人在累犯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面对起诉,他们大都抱“无所谓”的态度。

  法官:有时含着眼泪判案

  记者在走访多个区县法院后获悉,累犯现象比较普遍,而累犯所占犯罪的比重,在郊县更为突出,个别郊县法院中以盗窃为主的累犯占全年刑事案件的20%以上。

  “我饿惨了,你快把我送进监狱吧!”一位因盗窃而多次坐牢的女惯偷,在审判庭上向法官提出这样的请求。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法官在谈起审判这名女累犯时动情地说,他是含着眼泪宣判的。

  据介绍,部分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由于有相同的犯罪经历,最易勾结成伙再次作案。在该院近两年来审判的重新犯罪案件中,这类人员约占重新犯罪人员的40%。

  狱警:他们在“轮回”中度日

  12月25日上午,记者陪同钟诚来到成都市看守所,为他办理已丢失3次的刑满释放证明。考虑到钟诚情况特殊,看守所有关部门负责人特事特办为他开了一次“绿灯”,并鼓励他:“回归正道,好好生活!”

  “像他这样多次进宫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每几个服刑人员中就有1个是累犯!”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因长期与服刑人员打交道,他的感悟较深。

  一位老狱警告诉记者,在监狱里“二进宫”、“三进宫”多的是。由于出狱后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们就在“服刑—释放—服刑”的轮回中度日。在刑满释放时往往四顾茫然,有些人就“赖着不走了”。现在监狱就有个60多岁的清洁工,在第7次刑满后死活不肯走,监狱只好给他安排了这份工作,管吃管住另加月薪450元,他非常满足。

  狱友:竟把再次入狱叫“回家”

  “其实坐牢的次数多了,多坐几次牢也就无所谓了!”钟诚道出了心里话。在他曾呆过的监区里共有两三百人,其中与他相处得较好的“二进宫”、“三进宫”者就有十几个。

  钟诚说,他们这类人进社会后,除了找不到工作,最难以承受的就是社会歧视。六亲不认,生活无着落,像个“另类”,他们只有跟“同类人”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因此他们出狱后很容易聚在一起,于是准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找钱”干坏事。

  他们在社会里没有家,反而觉得监狱像个“家”。因为钟诚多次进宫,进监狱时,很多警官都认识他。“在狱友中,进宫次数多了就不叫坐牢!叫回家!”

  C 、对话症结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置法律威严于不顾而屡屡犯罪?如何才能保证不会有更多的刑满释放人员重返犯罪道路?对于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社会学成因,四川省社科院城乡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赖新民主任接受了记者专访。

  根源:“穷凶”可能导致“极恶”

  记: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要诱因是什么?

  赖: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规模空前的人、财、物大流动,触发、诱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因素有增无减,而控制、抑制刑满释放人员的因素相对弱化。关注这部分特殊人群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以前社会上把这类人叫做“两劳人员”,这种提法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很伤自尊,带有歧视性,其他企业单位也很难接受他们。所以,社会要接纳他们首先要为他们“正名”。

  累犯主要以盗窃为主,而盗窃主要是为了“活路”,所以要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前提就是“让他们有事做”。俗话说“无事生非”!不少刑满释放人员回到社会后却不被接纳和包容,很多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奈地走上犯罪道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建议:让浪子回归温暖社区

  记:有效遏制刑满人员再犯罪的关键点在哪里?

  赖:依靠派出所警力对刑满释放人员跟踪帮教是远远不够的,更不用提这些失足人员与警方往往存在着对立情绪。就算是帮教民警给予这些失足人员安排了工作,不断帮教他,他也许仍会认为这是种“约束”与“监督”,很难达到预想效果。在国外,主要依靠社区组织的力量,政府把失足人员交给社区组织去处理,依靠社区组织是因为其帮教比政府的行政手段更具亲情感和认同感,称呼上都是大叔大妈、大哥大姐,这就更容易被失足人员所接受。我国社区应有一个专门解决失足者生计等系列问题的组织,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拯救:矫治帮浪子消除偏见

  记:社区又怎样来拯救浪子?

  赖:社区矫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公安局、办事处、村(居)委会、检察院、司法局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的整体合力。同时,社区矫治工作也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保障,因此,必须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统一领导下,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使被矫治人员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状态。一是积极开展政策教育,帮助被矫治人员树立信心,重新回归社会。二是贴心服务,为被矫治人员重新走上新的生活道路创造条件。三是切实为被矫治人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真情感化被矫治人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巩固矫治成果。培养劳动技能,落实安置政策。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加大对服刑罪犯的职业技术培训力度,使罪犯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回归社会再就业奠定基础。

  D 、心理症结

  不利浪子回头的“三种心理”

  成都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认为,社会上对刑满释放人员主要存在“三种心理”,客观上将这部分人推向了犯罪的边缘。一是排斥心理。认为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守法公民就业都很困难,哪还能为有前科的人员安排工作,一部分人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二是漠视心理。从心里瞧不起刑满释放人员,认为这些人是社会的“渣滓”,存在歧视心理。三是畏视心理。认为刑满释放人员坐过牢,尽量地躲着避着,敬而远之。

  上述心理的存在十分不利于刑满释放人员的改造。刑满释放人员在监狱已经为自己的罪行接受改造,付出代价,如果得不到社会的重新接纳和认同,就会仇视社会,敌视他人,对抗管理,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